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聂荣臻传 | 上页 下页 |
七二 |
|
在冀中反“扫荡”过程中,聂荣臻始终密切注视着斗争进程。5月15日,他命令一、三、四军分区和军区教导团全力破击石家庄以北的平汉线,要各地区队深入敌占区,摧毁伪军伪组织,平毁封锁沟、墙,以支援冀中反“扫荡”斗争。6月2日,他致电吕正操等人,指出敌人在冀中中心区外围“扫荡”,用意是驱使我军返回中心区,然后用重兵合击,我军应该迅速分散活动,跳出合围圈。6月10日,他又以北方分局的名义致电冀中区党委:冀中是华北的主要产棉区,日军为了掠夺资源,确保华北,封锁北岳区,必将对冀中反复“扫荡”。但它兵力不足,我们只要改变领导方式与活动方式,使武装斗争与各种斗争相结合,安定群众情绪,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冀中是可以坚持游击战争的。6月28日,聂荣臻发布命令:“为保存主力,等待时机,特将七、九、十分区之主力转移北岳区。”命令规定:七分区的十七团、三十六区队及行唐、灵寿、慈峪地区的部队由郑维山、吴西统一指挥;九分区的十八、二十四团由黄永胜、王平、詹才芳统一指挥;十分区直属队由一分区首长指挥。这些临时措施,体现了聂荣臻依托山地坚持平原的军事思想,对冀中反封锁、反“蚕食”、坚持平原游击战起了积极作用。6月下旬,他向总部报告了冀中反“扫荡”的经过与经验教训。认为主要的教训是:对敌人进攻的严重性认识不足;部队拥挤于中心区,没有适时分散;没有广泛地开展地道战。在卧忆录中,他补充的主要教训还有,主力部队撤出冀中后,没有作出再及时返回冀中坚持斗争的打算和部署,所以“扫荡”后敌人大部分撤走了,留下部分日军率伪军残酷迫害当地各种抗日力量,我们没有回去,延缓了冀中区的恢复时间。 冀中“五·一”反“扫荡”的曲折历程和所遭受的巨大损失,牵动着晋察冀边区广大军民的心。在军区司令部里,这种气氛就更为强烈,每当听到某地某部遭受了多大的损失,某位领导干部牺牲了,大家的心头都像铅一样的沉重。当参谋长唐延杰或作战参谋向聂荣臻汇报这方面的消息时,他和大家一样,感情总是受到强烈的震撼。特别是听到团以上干部牺牲的消息,其中包括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政治委员王远音同时牺牲的消息时,以爱部下著称的聂荣臻,更是十分沉痛和悲愤。 ※第四十章 向敌后之敌后挺进(二) 冀中区所受的重大损失,促使聂荣臻更加坚定了向“敌后之敌后”挺进的决心。1942年9月中旬,他在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高级干部会议(寨北会议)上指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对敌后的进攻,日益严重。日寇已确定把华北作为‘大东亚战争的兵站基地’,具有确保华北的决心。所以日寇虽然不能解决中国问题,但认为必须解决华北问题。九个月来……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反复长期的‘扫荡’、‘蚕食’与‘清剿’,都说明了敌人的企图。” 聂荣臻接着分析了“蚕食”、“分割”、封锁与“扫荡”的关系。他说:“我们不应该把反‘分割’、反封锁与反‘扫荡’割裂开来看。敌之封锁、‘分割’,把我们区域划成许多小块,即是为着便利于‘扫荡’、‘清剿’,在一定的区域内彻底摧毁我们的下层基础,以达到其所谓‘扫马粪驱苍蝇’的目的。”聂荣臻针对有些干部战士不重视反“蚕食”斗争问题,指出:“其实,反‘扫荡’虽苦,但时间不长,而‘蚕食’的危害性却更大。‘蚕食’易于使我们麻痹与疏忽,以致‘蚕食’到我们的要害。”①因此他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仍然是积极地开展游击战争,而且着重是到敌人后方去开展游击战争,从而更明确地提出了向“敌后之敌后”挺进的斗争方针。他说:“今后对于干部配备,对军队组织等问题,都要把是否能真正开展游击战争作为主要因素,深加考虑。对于新老干部都要重新具体的教育与指导。 ①《聂荣臻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212页。 不敢深入敌之侧后去活动的干部,应即撤换。必须把游击战争开展到敌人后方去。到‘敌后之敌后’去,正规军要这样做,地方军更要这样做。如果我们不到敌后去开展斗争,还到哪里去开展呢?一切强调敌后据点、公路的稠密,堡垒、沟墙的封锁等等困难而不敢积极去活动,或不设法配备干部组织部队去活动,都是不对的。”①他在回忆录里说:“这个期间,我一直在考虑,敌人进来了,我们的根据地日益缩小,单靠反‘扫荡’、反封锁、反‘蚕食’斗争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己不能解决问题。而且,我们一些同志对敌人‘蚕食’进攻的严重性……感到无所谓;有的则在敌人推行的‘堡垒政策’面前,感到束手无策。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究竟怎么办?经过反复考虑,我感到只有向‘敌后之敌后’发展,才有出路。就是说,敌进我进,你朝我这里来,我就到你那里去,我们钻到你后面去活动,搞得你不得安宁。这是接受了内战时期根据地斗争的经验提出来的。第五次反‘围剿’时,‘左’倾路线的领导人曾提出‘以堡垒对堡垒’的主张,把自己缩到了一个小圈子里,导致了反‘围剿’斗争的失败。我们不能一退再退,也不能固守一点,只有到敌后之敌后去,文章才能做活。我们本来就处于敌后,到‘敌后之敌后’是指到边区根据地周围敌人统治下的地区去活动。到‘敌后之敌后’不怕站不住,我们是在自己的国土上战斗,有群众的地方就可以站住脚,也不必担心没粮食吃。”②这段话,是对他这次讲话的重要脚注和他下定到“敌后之敌后”去的决心的最好说明。聂荣臻在这次高干会议上的报告,成为晋察冀军区武装力量开展向“敌后之敌后”挺进的动员令。会议以后,各地区都掀起了对敌斗争的新高潮。 ①《聂荣臻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213页。 ②《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3月第2版,第545、546页。 首先是在北岳区,各军分区都明确划分了到敌后活动的地域,派出主力部队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力量,组成身着便服有地方干部参加的多支武装工作队,分散穿越敌人封锁线,到指定地区活动。当时敌人的封锁沟已加宽到4至9米,深达5至6米,有的沟里引进了水或埋设了地雷,不少地方还砌了高达7至10米的封锁墙。堡垒的密度也有较大的增加,以北岳区周围为例,有些地方4平方公里之中即筑有20多座堡垒,有的一个村庄就有10几座堡垒。日伪军沿沟、墙日夜巡逻,一有情况立即报警,堡垒中的敌人彼此呼应,组织力量堵截或合击。 要到敌后去,首先要过封锁线这一关。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北岳区部队对日军的活动规律和封锁线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群众为部队引路,准备了各种越过沟、墙的工具,如梯子、绳索等,有时还制造一些假情况,把敌人引开。在强大的政治攻势下,有的伪军对八路军过封锁线睁只眼闭只眼,还有些起了协助作用。所以到9月底前后,各分区的敌后武工队都顺利越过封锁线。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