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毛泽东传 | 上页 下页
八五


  毛泽东和尼赫鲁在1954年间在大多数问题上的观点是一致的,只有关于战争的看法两人截然对立。尼赫鲁对国际事务采取道德主义态度,毛泽东只是对国内事务采取道德主义态度。

  在处事方式上,这两位领导人大相径庭。毛泽东认为尼赫鲁讲话罗唆——中国人发现印度人总是这样,毛泽东在20年代就发现M.N.罗易有此毛病。尼赫鲁则认为毛泽东狡猾——这是印度人对中国人的普遍看法。

  毛泽东主张与印度友好相处。他尊重列宁把德里看作未来世界革命枢纽的论断。然而,对于毛泽东来说,他缺乏那种与中国之外的世界建立稳固关系的冲动,这就使得毛泽东和尼赫鲁在反殖民主义的道路上不能在一起走得很远。

  作为中国人,毛泽东是以“黄种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事实上,许多大国的公民都有种族优越感,像中国这样的大陆强国更是如此)。在历史上,中国很少走向世界去寻找它所需要的东西,只是到了19世纪才需要这样做。中国是一个“中央帝国”,这不仅是它的自我认识,也是在地理上的现实存在。

  对于毛泽东来说,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了他这个人。他出生在山区而不是沿海。他的性格形成时期不是在大城市度过的。

  这位主席的革命生涯是从中国内地开始的。

  他是从延安而不是从整个中国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这与斯大林不一样。在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条约的翌日,他像所有虔诚的共产主义者一样,对此不能理解。毛泽东50年代的绝大部分观点,都是他在30年代末期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稳步发展。

  但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已开始故步自封,倾向于脱离马克思主义正统。

  毛泽东对中国之外的世界没有亲身的经历。赫鲁晓夫在1959年对美国的访问,哈罗德·麦克米伦1960年的非洲之行,使他们的思想都受到震动。而毛泽东没有这样的经历。

  毛泽东非常了解外部世界。他不断地读书,在50年代的世界领导人中没有哪一位——甚至包括戴高乐——在读书和写文章方面超过毛泽东。历史和地理是他外国知识的两个主要方面,对科学技术、政权上执政党和在野党的更替他不甚感兴趣。

  对毛泽东来说,对外政策只是为着单一的目标,即使新中国可以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他对国外的事务一概不感兴趣。

  他对每个国家(除了苏联)的态度都是:“你们到我们这里来。”至于同“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他告诉他的同事:“毛泽东一生勒奋读书,直到生命的录后一息。”

  这是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的书房。

  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

  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在生活方式方面,毛泽东是以一位农夫来过皇帝的生活。他可能想吃有蛆浮在上面、冷却了的蘑菇汤而责怪护卫,然而在与另一位职员谈话时则暗示他自己俨然“皇帝”。他的生活方式的慷慨大度主要在于大量的服务和献好。做好的猪肉虽肥,摆上了桌子就是上品。毛泽东从不梳理他自己的头发,不把书放回书架,不是自己穿袜子,不使用房门钥匙,不吃未经专门的食物品尝师事先品尝过的鱼,也不亲自拨打电话。

  毛泽东不可能轻易得到放松。他不怎么欣赏音乐,不怎么打牌,也不频频出席宴会。中国传统戏剧倒不时能打动他。他第一次欣赏川剧时是如此入神,戏至高潮时他眼睛盯着舞台,以致香烟快要烧尽而烫伤他的嘴巴。游泳和跳舞是他最喜爱的娱乐。舞会发端于延安并延续至50年代。有些舞会在中南海举行,有一些则在北京饭店或国际饭店。中南海的舞会由于有职员和家人参加而气氛温馨,毛泽东的孩子和保安局负责人叶子龙的孩子特别喜欢参加成人的舞会,她们要么邀毛泽东跳舞,要么邀请朱德跳舞,当音乐声起时狐步舞即跳起来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