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毛泽东传 | 上页 下页 |
六四 |
|
第九章 正在成熟的桃子(1945-1949) 对于毛泽东来说,20世纪40年代末不是为着理论而是即刻付诸军事行动时期,其时政权像一只成熟的桃子引诱着他。 诸种决策皆由他作出。他开始向美国示好,然后又愤愤地转过脸去。他同蒋介石的国民党对抗,其获胜之易可能连他自己都感到吃惊。他闷闷不乐地密封好同苏联的联姻。 美国之于毛泽东恰似中国之于罗斯福——遥远处的一丝微弱的灯光。零碎报道使毛泽东在心目中对美国这块华盛顿从英国的欺压下拯救出来的土地勾画出美好图景。 苏联和日本近在咫尺,而美国还只存在于想像中。 到1944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毛泽东需要美国帮助打败日本人。然而山姆大叔作为蒋介石的支持者以丑陋姿态出现在他的家门口。毛泽东开始思考美国在战后亚洲的角色,他曾希望中国成为亚洲的中心。 在延安,毛泽东对美国的好奇心迷住了他,他曾询问过他所接见的美国记者。现在,他已能获取国际新闻资料,他像经纪人盯着股票行情一样审视着美国。 毛泽东看过几部美国电影,他认为《愤怒的葡萄》很出色,贝蒂·格拉布尔的表演使他惊叹不已。在描写美国士兵在意大利作战的影片《太阳之行》中,美国士兵那种无忧无虑的风格使他惊讶——他们是在打仗,还是在野餐?查理·卓别林是他极为欣赏的。1944年夏,一架满载美国士兵和外交官的C-47飞机在延安的黄土地上降落。毛泽东乘着用救护车充当的轿车来到机场欢迎“迪克西使团”。 这是毛泽东平生第一次与美国政府官员握手。 在与戴维·巴雷特上校、二等秘书约翰·S·谢伟思等人会面时,毛泽东显得小心翼翼,但并不是不抱希望。毛泽东与罗斯福的代表们开始了对话。 迪克西使团的延安之行是约琴夫?史迪威将军促成的,这位远东战区司令试图估摸一下共产党的实力,以便帮助美国结束对日战争。“刻薄的乔”倒对共产党颇有好感,并希望与其有更密切的合作以便加强作战能力。 毛泽东在1944年似乎是亲美的。他已感觉到美国军队要踏上中国的土地打日本,但没有预料到美国人会使用原子弹。他对此表示赞赏,并开始喜欢美国来访者无拘无束的风格。他甚至同意美国的建议,派一名美国将军来统率中国的所有军事力量(蒋介石对此不同意)。 他与迪克西使团成员谈话时使用了“民主”一词,好像这是延安和华盛顿共有的价值观念。但西方人都知道,毛泽东没有成为西方民主的崇拜者。“反法西斯主义”的全部意义就是他说的全世界的民主。 可以看出,毛泽东坚持用僵硬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美国的前途。 信息灵通的美国人对自负、腐败无能的蒋介石的国民党十分失望。毛泽东对美政策的思想也是围绕着国民党来考虑的。 除了打败日本人之外,毛泽东还希望罗斯福停止给国民党提供美元和援助。不然,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战争将会是长期的、血腥的。 毛泽东试图让美国人相信共产党把握着未来。蒋介石没有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如果华盛顿认识到这一点,中国的内战或许可以避免。如果美国承认共产党有着与国民党平等的地位,或许可以组成一个联合政府。毛泽东相信即使有这样的联合存在,他也会战胜蒋介石,犹如黎明会取代黑夜一样。毛泽东发现要使罗斯福相信中国共产党能战胜国民党绝非易事——这比说服斯大林要困难得多。 毛泽东意识到美国政界对华政策包藏祸心时已为时太晚。蒋介石和他的妻子已经活动了几位关键的共和党人,结果他们百分之百地同意支持国民党。因此,在这种处境下的罗斯福,不得不谨慎地对待蒋介石。 在中国问题上,“刻薄的乔”与克莱尔·陈纳德将军存在分歧。陈纳德不希望与毛泽东合作,而要用强大的空中力量以了结日本。罗斯福的来自俄克拉何马州的“推土机”帕特里克·赫尔利少将,反对史迪威及国务院中一些中国问题专家们所持的观点。 可怜的毛泽东被蒙骗了。绝没人告诉他,美国在对待中国问题上70%的时间是在唇枪舌剑地争吵,只有30%的时间是在采取行动。 帕特里克·赫尔利于1944年下半年到延安。毛泽东赶到机场迎接这位罗斯福的私人代表。赫尔利以莫希干人战争呐喊般的声音介绍自己,他的喊叫甚至会使周围的尘土飞扬起来。办事干练,具有尚武精神的赫尔利——据说他可以马步站很长时间——穿着佩有勋章的军官制服。毛泽东平静地走上前去,穿着不像样的棉衣和布鞋。“毛思同”,他的一位助手听到赫尔利这样向毛泽东问候。而另一位助手则听到这个咋咋呼呼的使者在叫“毛思董”。 毛泽东和赫尔利挤进救护车。“国际交往中很少有过这种严峻的考验”。 当他们越过延河的时候,毛泽东告诉他延河冬天涨水,夏天变干涸。赫尔利回答说,在俄克拉何马,夏天的河水少得可以看到鱼群搅起的浑水。 他们看到一位农民用鞭子赶着骡子,赫尔利把头伸出窗外,用英语向农民建议道:“老兄,打它的那一边。”毛泽东插话说他小时候在韶山时曾赶过骡子,赫尔利说他曾做过牛仔,他一边描绘他的那一段生活,一边大声叫喊“呀呼”。 “这家伙是个小丑。”毛泽东后来对朱德说。从此,“小丑”就成了赫尔利在延安的绰号。 无知是赫尔利的最大问题。他对中国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还不如毛泽东对莫希干人的战争呐喊知道得多。他甚至也不了解他的朋友蒋介石。 毛泽东和赫尔利制定了国共联合的方案。毛泽东对这一方案很满意,他们都在上面签了字。但是在重庆的国民党领导人嘲笑这个“五点方案”。 毛泽东对巴雷特上校说他怀疑蒋介石是否真会同意这一方案,因为赫尔利说在他来延安之前蒋介石已经知道方案的要点。 赫尔利有着坦克般的样式,但在智力上他就像靠垫一样软弱。不几天他就改变了自己对“五点方案”的态度。接下来的一年,他一直使美国的政策倾向于蒋介石——直到他愤愤地辞职。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