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人物传记 > 老舍传 | 上页 下页 |
第六章 当不了官的“松人”(1) |
|
许是老天有眼,真应了姑妈的话。舒庆春从江浙一带考查回来,竟然被提拔当了个小小的教育官——北郊劝学员。劝学员是个多大的官?现在也不大清楚。《老张的哲学》里学务大人南飞生的名片正面这样写着: “教育讲习所”休业四月,参观昌平教育,三等英美烟公司银质奖章、前十一师二十一团炮营见习生、北京自治研究会会员,北京青年会会员,署理京师北郊学务视察员,上海《消闲晚报》通信员:南飞生。旁边注着英文字…… 大约除了戛七马八的头衔不算,劝学员与学务视察员是不相上下的个“官”。月薪在一百多块钱上下。固然,劝学员的气派怕不如视察员,舒庆春也比不上南飞生。而毕竟在十五个小铜子就能吃顿饱饭,还能弄壶“白干”喝喝的年代,一百多块钱不是笔小收入啊。 北郊劝学员。在京城这北郊截哪儿到哪儿,没人关心。不过这劝学员顾名思意倒颇有点劝人学善的味道。舒庆春走马上任了,难免不挨帮串串,尽点“劝学”的义务。德胜门外往北,土城“蓟树烟花”往南,大约都算是北郊的“辖区”。舒庆春东奔西走,四处“劝学”。他想,不管是清朝还是民国,不管是帝制还是共和,中国人总该多学点知识吧?不管他龙旗五色旗,做学问总没错吧? 可老百姓听你那个?!肚皮还喂不饱呢,谁跟着你屁股后头“镣儿哄”。所以,一年“说”下来,劝学员“政绩”甚微,毫无什么鲜明光彩的建树。加上庆春的“北京松人”脾气,对这“小小官场”里千奇百怪的现象,不肯示弱,一年后,他辞去了这个“肥缺”。 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中国发生了一件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一批深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的志士仁人聚结上海,成立了仅有五十一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文化知识界的杰出理论家陈独秀当选为共产党总书记。车走头辆,中国的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先锋队伍,有了领路人。中国的民主革命踏上了新的一步。 民国十一年,军阀的连年混战,封建割据,使民不聊生,饥孚遍野,民心沸动,危机四伏。中国历史已走到大革命的边缘。民主革命的先驱——先总统孙中山,准备兴师北代,统一中国。 早有野心的广东军队首领陈炯明,趁孙中山立足广东未稳,突然发动政变,包围了广东革命政府所在地总统府,孙中山仓促登舰,出走上海。 在这动荡的年代,舒庆春在干什么呢? 从“五四”运动以后,他越发觉出政府没有准谱,当官的对老百姓是“揣着明白说糊涂”没有一点真格的。 虚岁二十三,舒庆春正蔫不出溜的过“罗成关”。常言道:“十五、六岁力不全,二十二、三正当年,三十多岁英雄汉,四、五十岁智勇全。”正当年的年青人谁甘心于只做个甩手掌柜?要为国家,为百姓做点事的热火经常烧得庆春心血沸腾。可一来二去,变幻不定的政局、复杂纠葛的人事关系,满腹热肠子要为民众效点力,可又到处碰壁,使庆春真觉得报国无门。好端端个热血青年深感到这世界上的空寂。 许是该找个媳妇结婚了咆?这话不假。按老眼光看,舒庆春这年纪早该成家立业,养儿育女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 民国元年绞了辫子,“五·四”运动又放了妇女的小脚。西洋人那套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地态度,也逐渐成了中国知识青年的“救世福音”。现代青年不甘受“指腹为婚,媒妁之言,家长包办”的摆布,一心追求自己可心儿的“情人”。为了反抗旧式婚姻,双双殉情而死的,对对远走它乡的。寡妇再嫁,有夫之妇与人私奔,种种歪的、邪的,被称之为大逆不道的现象,在中国出现了。它虽象磐石下的一棵幼小的嫩草,但它毕竟发芽了,破土而出了。一种新的伦理观,一种新的意识,一种新的风气,正不顾自身底气的脆弱向着所有旧的传统观念狠命撞击。 老年人看不惯年青人这副“轻浮”模样,青年人又不耻于老年人那副“道学先生”的陈词滥调。这一代的知识青年大约是看多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坎坷不平的个性追求,顺理成章、墨守成规的老道道,沉重的要命,杀死人的社会舆论,都烦恼的不轻。女性都爱标榜自己是《娜拉》,虽不知道出走以后会有什么前景,但走,还是要走的,即便是在中国。后来巴金写了《家》《春》《秋》,曹禺写了《雷雨》、《北京人》,把这一代青年的烦恼、痛苦、反抗、无畏、希望的悲剧都写出来了。 舒庆春萎糜不振的神情,刺疼了母亲,她自信比别人都了解老儿子。用她的眼光看:一个二十多岁的大老爷们,还没说上媳妇,难免不落落寡和,优郁成癖。哎,庆春这孩子又是个宁愿把话掖在心里的主,求人说媒这种事肯定羞于出口。已经不必替生计担忧的母亲,又开始为老儿子的婚事着起急来。她求亲告发,四处托人,不久,就为庆春暗中相好了一门亲事。母亲肚里有自己的“小九九”,现在家境不同了,不象庆春三哥说媳妇那会了。庆春大小又是个拿着一百多块钱的教育官,这门亲事自然不能拨拉拨拉脑袋就算一个。母亲左挑右选终于相中了一个,母亲心目中的儿媳标准不外乎:品貌端正、温柔贤淑,即使家穷点,只要心地善良就行,容貌不能太漂亮,这样才能对庆春好。母亲费了大心思,总算说妥了一门亲事,定钱也下了,只等再和老儿子商量了。忙乎完这一切,母亲不由得坐在床边,叹起气来。 她不是那种:早娶儿媳妇,就可以摆摆婆婆的谱,把自己当媳妇时受的那点苦汁,一成不变的使在小媳妇身上的人。她知道儿子娶了媳妇,就会和当娘的疏远了。庆春虽不是那种“有了媳妇忘了娘”的人,可到底不会和现在一样了。 舒庆春每月回家,照样买上两包刚出炉的“炉缸”(北京的一种土产点心),陪母亲说会儿子话,放下几十块钱,就又回自己宿舍去了。 这天,庆春回家后,母亲拉住他,把给他说好的这门亲事告诉了他。没成想一向孝顺的儿子竟好赖不懂,硬是不肯答应这门亲事。 母亲犯琢磨了,儿子是哪儿不中意?是嫌人家闺女丑,还是嫌人家里穷?不会!庆春不是那号嫌贫爱富,喜欢绣花枕头的人。可不嫌这些,他又挑什么呢?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