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梁漱溟传 | 上页 下页
一七


  §三、孔夫子与马克思的对话

  国民党政府的排斥异已、无心抗战的行径使梁漱溟深感失望,并且对抗战的前途渐生悲观之情,而另一方面,共产党却提出了一系列抗日主张,特别是力主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这不由深深吸引了梁的心,使他萌生了去看一看的想法。

  1937年12月,梁漱溟以国防参议员的身份前往河南、陕西视察防务,但这只是一个借口,他的目的地实际是延安。1938年1月5日,他越过宽阔浑浊的渭河,坐着牛车穿过黄土高原抵达了延安。

  梁漱溟首先花了两周时间和党的领导人交换意见,参观政府的各个部门,之后又考察了当时延安军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他深深地为当地那种崭新的气象所吸引、所感染。“在极苦的物资环境里,那里的气象确是活泼,精神确是发扬”。最令他感动的是延安军民的乐观主义精神“一般看来,各项人等,生活水平都差不多,没有享受优厚的人,是一种好风气。人人喜欢研究,喜欢学习,不仅学生,或者说人人都像学生,这又是一种好风气。爱唱歌、爱开会,亦是他们的一种风气。天色微明,从被窝中坐起,便口中哼啊抑扬,此唱彼和,仿佛一切劳苦都由此忘却!人与人之间感情增加,精神上互为感召流通”。基于这种好感,他便将自己同行的外甥邹晓青留在延安,参加了革命。

  在访问期间,最令梁漱溟难以忘怀的就是与毛泽东的8次会谈。梁和毛20年前同在北大工作过,梁漱溟和毛的岳父杨济昌更是多年好友,故而也算是老相识。会谈通常在晚饭后开时,有时通宵达旦。毛泽东为梁漱溟斟茶,自己则豪饮烈酒。梁大多情况是正襟危坐,严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毛泽东一手夹着土制烟卷,一手用“秃笔粗墨,在大纸上横行写来如飞,并不时流动鲸饮一番”。就这样,孔子和马克思讨论着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毛泽东和梁漱溟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阶层和生活经历,毛泽东是世代农民,梁则是世宦之家,他们之间的差异更在于二人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和新儒家学说之间。毛泽东谈话时谈笑风生,满口民间谚语,梁漱溟则信守“君子无戏言”,吟诵着古圣先贤的教训。毛泽东穿着随便,天热时会毫不顾忌的光着膀子,即使在正式场合也敢这么做,梁漱溟则无论何时都坚持穿他那学者式的长衫。但这样并不影响他们的谈话。

  他们各抒己见,谈锋甚健。

  梁漱溟强调,中国社会有其特殊结构,与欧洲不同,因此,中国革命是外部引发,而不是内部自发。

  他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而反对中国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毛泽东则认为他夸大了中国的特殊性,是温和的改良主义,而解决中国问题,必须用彻底的革命。

  两人谈话中虽时常有争辩,但气氛一直比较融洽。

  梁漱溟事后回忆说:“此番会唔,在我印象甚好。古时诸葛公称关美髯日逸群绝伦,我今亦有此叹。他不落俗套,没有矫饰,从容自然,而亲切。彼此虽有争辩,而心里没有不舒服之感。大致每次都可以很舒服的回去。”当然,他们两人的谈话最多只能互相启发却不可能达到共识,仍是各人按各自的理想奋斗下去。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