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梁漱溟传 | 上页 下页
一六


  §第六章 投身抗战

  §一、论持久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难当头,民族危矣,举国上下都人心惶惶,有志之士则致力于抗日战争的宣传准备工作。对于抗战问题,国内明显存在三种倾向。一派是激进的左翼人士,主张速战速决论,希望中日马上全面开战。一派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政府稳健派,他们虽然外交上态度强硬,但实际不愿扩大战争,对于抗战结果持悲观的态度。还有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认为抗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但必定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梁漱溟对于战争的分析与毛泽东不谋而合。他认为,悲观主义和速胜论都是应避免的有害情绪,中国只能凭借广阔的疆土和广大的人民,靠旷日持久的战争来拖垮日本帝国主义并最终战胜它。为此,梁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就提出两项基本原则,一是必须发动民众,充分运用蕴藏在民众中的无限兵力和巨大力量;二是不能有速战速决的侥幸心理,而必须树立持久战的观念,争取最后的胜利。

  为了实现这两项原则,梁漱溟提出从两个方面加以准备;首先要加强政府的统治力量,即必须能得到广大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其次,必须增强国民的抗敌情绪和能力,大力宣扬民族精神和加强对民众的组织训练。

  在梁漱溟看来,中日双方由于各自国内的问题和国际形势,不会在近期内开战。因此,他作了一系列冷静而长远的设计,主张抗战应该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进行。

  但形势的发展并不如梁漱溟所料,在国难当头的非常时期,当务之急应是组织青年共赴国难、保家卫国。梁的主张虽然有一定道理,从长远看更有合理之处,但也过于保守,只能激起爱国青年的反感,落了个阻止青年抗战的骂名。


  §二、投身抗日

  形势的急转直下证明了梁漱溟对开战时间的估计是错误的。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在卢沟桥向中国军队发动了进攻。从此,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结果虽然是梁漱溟始料不及,但他立即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放弃了先前从乡村建设入手逐步解决中国问题从而达到战争胜利的主张,着力于思考如何迅速动员民众积极投身抗战。

  8月初,梁漱溟前往上海与蒋方震会唔,就抗战的有关问题交换了意见。由于形势危急,他仅在上海停留3天就于11日返回山东。

  8月13日,松沪会战爆发,日军已打到了上海。

  国民政府邀请各党派在野的知名人士组成国防参议会,作为战时最高咨询机关,梁漱溟也在内。梁漱溟接到电报时刚下火车,他顾不得休息,当时就乘原车取道兖州奔赴南京。14日清晨,他赶到南京并和张群、熊天翼等人会唔。8月17日晚,国防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在汪精卫府召开,出席者除梁外还有张伯苓、胡适、周恩来、李璜等人。这是梁和周恩来的第一次见面。参议会主席蒋介石并没有到会,会议由汪精卫主持。

  梁漱溟根据自己对抗战形势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持久论的主张,但却没有得到与会者的理解和支持,反而遭到傅斯年的阻止。傅和其他人都认为上海炮火正紧,应当商量军事、外交等问题,而不应该谈什么教育、组织等一些文不对题的话。其实长远地看,梁的主张的确是深谋远虑的。

  8月19日,也就是第二天,梁漱溟就奉蒋介石之命陪军事专家蒋百里到山东视察防务,两个月没有出席参议会。10月初,沈钧儒在参议会提出一项议案,主张利用留日学生回国者和其他失业知识分子组成乡村工作团下乡工作。原案被国防最高会议采纳并决定交由梁漱溟主要负责。梁漱溟认为如果要做,就必须做大些,必须建立全国总动员系统机构,改造现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造教育系统,唯有如此,才可能起到全民动员的效果。梁的意见使得许多参议员和有关的人大吃一惊,觉得这样做牵动太大,都没有勇气去承担此事。幸好这一意见得到了晏阳初、黄炎培、江问渔的支持。于是四人一同去见蒋介石,力陈自己的主张。蒋介石表示乐于接受,当时就指示他们拟定计划,并责成张群从中协助,四人不由十分欣喜。但当梁漱溟起草完成后,国民政府正忙于西迁武汉,蒋介石似乎也忘了当日的痛快承诺,结果只能是不了了之,梁一个月的心血成了一纸空文。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