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林伯渠传 | 上页 下页
七六


  农可属于兵,犹兵寓于农。
  执枪杀贼寇,释枪事田陇。
  兵农一身任,是为真英雄。
  伊谁先示范,三五九旅功。
  用知策群力,自不患困穷。
  从来言兵者,粮秣预为充。
  粮匮军亦匮,今古一例同。
  谁能宏创造,自给谢民供。
  不为环境苦,红军仍足风。

  --------
  《林伯渠同志诗选》,第43页。

  一九四三年春节,林伯渠亲率边区政府慰问团到南泥湾慰问,视察驻军的生产情况后,向记者发表谈话,盛赞三五九旅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革命精神。他说:“象这样忠于保卫边区而又竭力设法减轻民负的军队,乃真正的是我们边区人民自己的军队。”号召边区干部和人民,向军队学习,并在各方面给军队以具体的帮助。当时,边区留守部队除屯垦南泥湾外,还在槐树庄、大凤川、豹子川、清泉沟、葫芦河等地屯垦,这些部队也都为保卫边区和大生产运动作出了贡献。

  --------
  《解放日报》,1943年2月26日。

  第五,创办光华农场。林伯渠高瞻远瞩,为了发展边区的农业,他筹划创办了延安农业试验场——光华农场,进行农业科学研究,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指导科学种田。在勘察农场场址时,他骑着毛驴带领着几位农学系毕业的科技人员,踏遍了延安杜甫川的山山水水。他拄根木棍,爬到高山之巅,俯视整个山川,最后选定一块背山面川,向阳临溪的有利地形,作为农场场址。几百亩川地种植农作物和蔬菜,大片坡地栽培各种果树,山地植树造林,周围的荒山饲放牛羊,溪水饮畜和灌溉。在林伯渠的指导和支持下,光华农场很快修建起办公室、宿舍和简易实验室,以及做试验用的糖坊和烤烟房。他还特别批准建造一座酒坊,酿酒提炼酒精,保障延安卫生部门的需要,并用酒精喂养奶牛。

  为了促进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林伯渠把延安许多有农科专业特长的人才都调到光华农场。人数虽然不多,但专业颇为齐全,搞农艺、园艺、林业、植保、畜牧、兽医、养蜂、养蚕、水利和农业经济的全有。林伯渠和边区政府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也非常重视。一九四二年,甘泉等县牛瘟流行,给生产带来严重威胁,林伯渠立即指示光华农场派兽医前往防治,陈凌风等用土法研制的兽疫预防针和治疫血清,仅几个月时间,就扑灭了边区七个县的牛瘟。光华农场试种烤烟成功后,立即在边区得到推广,不久还在延安办起了卷烟厂,它出产的“曙光”牌香烟,成了当时边区受欢迎的畅销商品。

  光华农场的许多图书资料以及种畜、粮食、蔬菜的优良籽种,也都是林伯渠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来的。光华农场引进和培育了适合陕北高原种植的狼尾谷、马齿玉米、春小麦、白皮马铃薯和甜菜等农作物;试种了卷心白菜、金皇后蕃茄、四季菜豆、露八分萝卜等一百八十多种蔬菜;试栽了梓树、大苹果、西洋梨、法国葡萄等十多种果树;培植了二十多种草木花卉;饲养了二百多头奶牛。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凝结着林伯渠的心血。

  在发展农业生产中,除采取了以上重大措施外,还有鼓励和推广植棉,发放农贷、改造二流子等措施,这些也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林伯渠对边区工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早在抗战初期,他就指示边区政府用联合国救济总署援助的一笔款,办起了“难民工厂”,亲自选定当地干部吴生秀当厂长。以后又陆续办起了纺织、农具、皮革、化工、制药、造纸、火柴等工厂。为了解决技术力量问题,他从武汉、西安等地物色技术干部和熟练工人,送他们到边区来发展工业。他还指示民政厅和组织部把当过县长或建设科长的当地干部,如盐池县的金体元、米脂县的艾秉勤等派到工厂当管理干部,并要求他们注意招收本地工人,为陕甘宁培养技术人才。在实际工作中,他尽力帮助工厂排忧解难。有一次,难民工厂资金周转不过来,他想了一个办法,亲自去找朱德总司令商量,为八路军预订五万条毛毯,签订合同,部队先付一部分贷款,解决了该厂资金周转不开的困难。但由于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签订合同时,没有把毛毯锁边的线钱写进去,工厂负责人又去找林伯渠,林借此机会教育他们说:“搞工厂工作一定要精心筹划,搞好经济核算。”他又去找朱总讲明情况。朱德体谅地说:“我们军队也不能让难民厂赔本。我让后勤部门在合同里把锁边的线加上,钱照付给他们。”

  难民工厂在政府和部队的关怀和支持下越办越好。生产和加工出很多呢子、毛毯和皮货。林伯渠指示边区政府,让给搞外事工作和参加外事活动的同志,每人做一套呢子衣服,以后,又给科长以上的干部每人一套。一次,周恩来去重庆谈判时,带去了一些毛毯和皮货。联合国救济总署兰道尔看了,称赞难民工厂办得好。他曾多次对国民党官员说:给你们的钱,比他们多几倍,你们什么都干不出来。陕甘宁边区出的产品不错,有呢子、毛毯、皮坎肩。

  为了保证和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林伯渠领导边区政府还发展了商业贸易。咸盐、皮毛、甜甘草是边区的三宝,也是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特别是食盐,它是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在靖边、定边、盐池一带,取之不尽,多如泥土。要把这个死宝变成活宝,就要发展运盐事业,发展对外贸易。对此,林伯渠通过调查指出,边区周围有一千万以上的人口,每年需要六十万驮盐(每驮一百五十斤),这就是说,盐是有销路有市场的。在大生产运动中,边区各县市组织了很多运盐队,进一步发展了运盐事业。一九四一年九月,《解放日报》发表了高克林写的富县城关区第一次运盐经过的调查报告——《鲁忠才长征记》,毛泽东看后非常重视,并为之作序,对边区运盐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九四一年外销食盐二十九万九千余驮,创造了边区历史上的最高记录,对增加边区财政收入起了极大的作用。除此之外,为了筹集发展生产的资金,林伯渠发起组织劝储团,号召边区人民节约、储蓄,使老百姓生息取利,使银行集腋成裘,收到了利公利民的效果。他还积极主张在边区发行救国公债,向老百姓借钱,作为经济建设的资金。一九四一年全边区在经济建设上共投资七百万元,其中五百万元就是当年发行公债的集资。所有这些,对边区的经济建设也起了很好的作用。

  --------
  鲁忠才是富县城关区副区长。富县城关区第一次运盐就是他领导进行的,故名曰《鲁忠才长征记》。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