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林伯渠传 | 上页 下页 |
五三 |
|
八月二十六日,昙,时晴。是日,行约六十里,超 过色既坝前约二十里露营,无雨。 八月二十七日,昙,时雨。是日,行约七十里,离 班佑四十里地区宿营。夜雨。 八月二十八日,昙。行约六十五里,到向包座方向 的白舍宿营,有房子。 八月二十九日,晴。早起约至诚、傅钟到总指挥部 开筹粮会会议。 a、一百一十二万八千斤。 b、三处粮区:巴西、阿西、包座。 c、时间:卅号——三号,共五天。 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历史记录。它告诉人们,即使在过草地时,林伯渠也还是时刻关心和照管着同志们的安全与红军的辎重。走出草地后,他不顾连日行军的疲劳,又立即开始了紧张的筹粮工作。 正当林伯渠在巴西地区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筹粮时,张国焘又借故制造事端,拒绝率左路军向班佑靠拢,致电陈昌浩等,命令右路军违背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决定南下,并企图危害中央,迫使中央不得不决定迅速脱离危险区,率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因为是突然决定出走,林伯渠派出筹粮的干部和运输员,有五十多人未能调回,他对此感到十分痛心。 九月十二日,林伯渠在甘肃省迭部县的俄界,出席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听取了毛泽东等人关于同张国焘斗争的报告和下一步战略部署的说明,他完全赞同中央改变原定的“川陕甘计划”,率一、三军团北上经陕北、甘东北打通国际路线,在靠近苏联边界的地方创造根据地,再向东发展的方针,拥护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他对张国焘的右倾分裂行径,非常气愤,当时就赋诗斥责: 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未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① -------- ①《林伯渠同志诗选》,第14页。 俄界会议决定一、三军团改组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继续北上。九月十七日,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接着翻过岷山,于二十日到达哈达铺附近的鹿园里。在这里中央决定取消先遣工作团,将财委改为供给处。林伯渠出席干部会议,听了毛泽东关于行动方针与任务的报告。第二天,林伯渠又率供给处人员经哈达铺到荔川镇筹粮。到达哈达铺地区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分别改编为一、二、三纵队。由于在这里中央从国民党的报纸上得知陕北还有一相当大的苏区和红军,九月二十七日部队进到通渭县榜罗镇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又举行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关于红军经过陕北到靠近苏联边界创造根据地的计划,而决定“在陕北保卫与扩大苏区”,“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随后,红军向陇东高原前进,越过六盘山,于十月十九日抵达陕北吴旗镇,与陕北苏区第一路游击队胜利会师。 林伯渠是十月二十日到达吴旗镇的,住镇前黄地沟台。经过饱尝无根据地之苦以后,他看到这里又有了根据地,有红军和群众的欢迎,象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一样,心情无比激动,特别是十月二十五日当他在团以上的干部会议上,听到毛泽东在报告中讲“目前革命形势已到拂晓”,今后党的任务就是要以陕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心领导全国革命之后,更是兴奋不已。他回顾一年长途跋涉,越过无数雄关险道,瞻望未来,感到革命前途无限坦荡,遂写下了纪念长征的历史诗篇——《初抵吴旗镇》。 一年胜利达吴旗,陕北风光慰所思。 大好河山耐实践,不倦鞍马证心期。 坚持遵义无穷力,鼓励同仁绝妙诗。 迈步前进爱日永,阳关坦荡已无歧。① 〖初到陕北〗 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中共中央决定把革命的大本营放到陕北,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中国革命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林伯渠的工作和斗争,也相应地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来到陕北,林伯渠的工作条件有了很大改变,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当时已临近寒冬,部队和机关都急需补充大批冬装,例如,他在十月二十八日的日记中即写道: 早八时,趁毛招商被服及其器材问题,决定: (甲) (1)羊毛衣②五千套(最急); (2)羊毛短裤六千条(最急); (3)羊毛风衣六千件(一千最急); (4)羊毛帽子五千顶(三千最急); (5)绑带五千双(三千最急); (6)羊毛夹被二千床(一千最急); (7)布军鞋一万二千双(六千急,余次急); (8)夹袜一万二千双(六千急,余次急); (乙)西药。 (丙)无线电器材。 (丁)兵工厂器材: a.设采办处于凤凰镇,以杨至诚为主任; b.拨款二万七千元交支队司令部。又拨三千交采办处。 -------- ①《林伯渠同志诗选》,第15页。 ②指用羊毛絮代替棉花做成的冬装。 这里“毛招商”指应毛泽东之召,商讨有关问题,“凤凰镇”即凤凰寺,在吴旗镇东北约二、三十里。当时陕北地广人稀,地瘠民贫,物资缺乏,解决冬装的布匹、棉花,基本上都要派人到甘肃庆阳的西峰镇和黄河沿岸的韩城、朝邑、蒲城等地去购买,不要说筹集经费,单是这项组织工作也就相当繁重了。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