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林伯渠传 | 上页 下页
四六


  他也和其他置身异国的同志一样,惦记着远隔千山万水的妻子,关怀儿女们的成长,在工作之暇的言谈中,多次地提到这方面的问题。他曾准备把妻儿接去海参崴,但由于妻子办理护照找不到保人,加上中东铁路事件尚未了结,“九·一八”事变又已发生,中苏海运不通,愿望未能实现。伍复明在上海于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自己带着两个孩子(秉益、秉琪)回到湖南乡下,二女儿带着妹妹秉佑去南京,求人谋了个小职员,姐妹俩相依为命。

  林伯渠思念着他们,但为了革命,他压抑着自己的感情,努力地工作和学习着。在学习上,他除了坚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外,还继续学习俄语。为了满足他如饥似渴的学习要求,党校还从远东国立大学中文系物色了一名学生,来单独给他上课。这一学习,他一直坚持到离校时为止。

  林伯渠在海参崴中国苏维埃党校工作期间,国内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的工农红军连续粉碎敌人的第一、二、三次“围剿”,中央苏区、鄂豫皖、湘鄂西等根据地和红军都有了很大发展。林伯渠得知这一情况,便急于回国参加斗争。一九三二年下半年,他借去南俄养病的机会,专程到莫斯科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请求派他回国。批准后,他迅速返回海参崴,交代好工作,即离开苏联。

  当时,中国留苏学生回国有三条途径:一条是经过欧洲、苏伊士运河、新加坡到香港或上海,这条路很安全;第二条是越过东北中苏两国边界,由于中国边防管理不太严,我们的同志可以在夜间潜入国内,这条路也算比较安全;第三条是从海参崴直接到上海,这比较危险,因为是坐苏联船,而且是从苏联来到上海。林泊渠“明知非常危险”,但他急革命工作之所急,为了争取时间,毅然“从海参崴搭舰回沪”。他“除准备被捕时的口供外,心里仍很坦然,早已置生死于度外”

  --------
  《林伯渠自传》。

  他是扮成水手模样,乘三北公司的轮船到上海的。上岸以后,忽然有几个人走来围住他,一个说他是从苏俄来的,一个抱住了他的腰。他有点吃惊,以为被发觉了。幸好,这些人并非特务,只不过是一群讹诈勒索的流氓。为了避免暴露身份,他不与纠缠,尽其所有给了那伙流氓,换了个安全脱身。

  林伯渠到上海后,住在西摩路党中央一个招待所的亭子间里。这时,临时中央已迁往中央苏区,留在上海的中央局组织部长杨天生(黄玠然),把决定他去中央苏区的意见告诉了他,要他不要随便出去,就在招待所里等船票,做好起程的准备。后来,中央局交通部主任刘作抚送来了船票,并护送他上船。他取道广东汕头,再经过大埔、茶阳和福建永定到了苏区的边境。在进入苏区时,由于敌人封锁很严,曾被搜山的敌人打伤了手,但他没有犹豫、畏缩,仍日夜兼程,闯过道道关卡,终于在一九三三年三月,抵达了渴望已久的中央苏区。

  〖为革命理财〗

  林伯渠辗转来到中央苏区以后,首先肩负了国民经济部部长的重任。当时,敌人的第四次军事“围剿”虽已被粉碎,但仍对苏区进行着残酷的经济封锁,加上党内的“左”倾错误,苏区的财政经济工作面临严重困难。

  这时,毛泽东已被“左”倾错误的领导者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调去专做政府工作。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八日,以他为主席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根据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命令,正式设立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并发布训令指出:“拿经济建设上的胜利,去改善工农群众的生活,激发群众更高的革命热忱,同时保障红军的需要以配合整个的战争动员,这对于胜利的战争是有决定意义的”。随后。人民委员会任命林伯渠为国民经济部部长,吴亮平为副部长。

  --------
  《人民委员会训令》第10号,《红色中华》,1933年5月8日。

  林伯渠到职后,在千头万绪的经济工作中,首先抓了粮食问题。因为中央苏区上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歉收,边沿地区的粮食不断遭受敌人抢劫和烧毁,红军(已发展到十万人)和根据地群众都迫切需要大量粮食。

  他认为,在粉碎敌人进攻的多种准备工作中,“粮食一项,尤为重要,不独关系红军的给养,且直接影响工农劳苦群众的日常生活”。他除了关心、促进农业生产和纠正过去忽视粮食工作的错误观点以外,国民经济部成立后不久,他就发布了第一号训令。一方面要求粮食调剂局从粮食较富裕的地区多采购一些谷物,另一方面,要求各县国民经济部召开区、乡代表会议,吸收贫农团、工会和妇女会的代表参加,展开讨论,以便采取说服、鼓励、竞赛等方式,发动群众在最近两个多月内,每人设法节省一斗谷子卖给苏维埃政府,支援革命战争。在他的努力下,各地收集粮食的工作迅速开展起来。

  --------
  《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训令》第1号,《红色中华》,1933年5月20日。

  在安排好解决青黄不接的粮荒工作以后,林伯渠立即把精力转移到夏收以后的粮食工作上。当时,田野里碧绿的稻浪,随着熏风的吹拂,很快就要变成金黄的穗浪了,两个月之后,新谷即将上市。他研究了以往的经验教训,认为苏区的粮食本来还是比较丰富的,但若没有全盘的、周密的计划,那就容易造成粮食恐慌。例如上年江西的万太、赣县、永丰、公略等县,秋收后谷物跌至六、七角钱一担,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奸商、地主乘机操纵,将大批谷物偷运出境,或者大量囤积,待价而沽。有鉴于此,他于五月二十七日,发布了国民经济部第二号训令,将此情况告诉人民群众,并且指出,为了充实红军供给,保障后方民食,我们必须开展储粮运动。

  --------
  《红色中华》,1933年6月4日。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