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蒋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 | 上页 下页
一五八


  ※第十二章 传子,还是传贤?

  一、“弹丸江山父传子,可叹孤臣生非时”

  蒋介石是一位深受中国传统帝王思想影响的统治者,有极浓厚的传子思想。为培养蒋经国接班,可谓煞费苦心。越级提拔,铲除异己,任用亲信,顺利接班。

  1.呼之欲出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湾正式宣布恢复“中华民国总统”职务。蒋介石“名正言顺”地从幕后走到台前,继续苦心经营蒋氏父子偏安台岛的这台“双簧戏”。台前,蒋介石导演“终身总统”;台后,蒋介石在秘密部署“父业子继”。蒋经国则惟父命是从,步步高升,真是父“慈”子“孝”。

  蒋介石重登宝座后,第一件事就是认真清理门户,将追随他逃到台湾的国民党诸元老,纷纷打入冷宫,把台湾搞成名副其实的蒋氏“独家经营”。

  蒋介石为蒋经国加入权力中枢做了精心安排。首先,他让陈诚任“行政院长”,陈诚对自己既忠心耿耿,又无独立野心,还能帮助自己支持眼前的残局,当然也不会妨碍蒋经国地位的稳步上升。其次,他安排蒋经国任“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编阶为三星二级上将。此职务虽说不高,但权力却非常大,主管监督筹划情报业务,负责对大陆的特务派遣和指挥。

  摇直上,最后竟爬至一级上将“参谋总长”的显赫之位;而不买账的“军统”后裔保密局局长毛人民则被架空,几近赋闲,时值壮年,竟抑郁而死。

  蒋经国的官衔虽非至品,但实权却超越三军统帅,他深知自己资历甚浅,涉足政界,根基不够。因此,必须要培养自己的嫡系,网络自己的势力。

  原来,蒋经国的班底有“两干一俄”。“两干”即指他担任赣南专员时的干部和“战干团”的学生,“一俄”指他留俄时的同学。

  “两于”是他旧时的嫡系和亲信,大多位卑名微,在老将云集的台湾,这些人自然登不了大雅之堂,还得经过一定的培养和锻炼方可成器;“一俄”虽有一些干才,但真正效忠于他的也为数寥寥,只有严灵峰、王新衡等几个,更何况个别人还讨不到蒋介石的欢心。

  经过一番筹划,1952年11月,蒋经国的“第三干”——政工干校在台北复兴岗正式开学。蒋经国的嫡系胡伟克、王永树、王升先后出任校长。蒋经国的意图在于把政工干校变为第二个“黄埔”,把复兴岗变为“龙飞之地”,干校学生就是“太子”门生,以后脱下军服就是他掌权的班底。学校标榜信仰伟大领袖蒋介石和“青年导师蒋经国”,“以培养笃信三民主义,服从最高领袖”的政工干部。

  1950年7月,国民党开始了“改造运动”。蒋介石便委蒋经国担任“中央改造委员”,借此机会,蒋经国大刀阔斧,向把持党务多年的CC系开刀,最终,CC系头子陈立夫被逐到美国新泽西州去养鸡,一改旧时“蒋家天下陈家党”的局面,从而形成新的“蒋家天下蒋家党”,“太子系”势力急剧膨胀。1952年10月,在国民党“七大”上,蒋经国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常委。至此,由老子撑腰,蒋经国进入国民党的最高权力中枢,而其爪牙、亲信则遍布各处,羽翼渐渐丰满。

  1952年10月,“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宣告成立,蒋介石任团长,蒋经国任主任,蒋经国赣南带来的李焕、萧昌乐等亲信落脚此处。父子二人一唱一和,使“三青团”得以借尸还魂,成为蒋经国培植私人政治资本的工具。

  在蒋介石的精心策划和鼎力支持下,蒋经国在党、政、军、青、特各条战线全面出击,相互渗透,短短几年内,一种新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太子系”逐渐成为台湾政坛最具潜力的政治集团,蒋经国也在国民党组织的最高权力阶层站稳了脚跟,一位令人瞩目的政治“新星”冉冉升起,新一代政治“强人”呼之欲出。

  2.吴国桢被逼出走

  对于蒋氏父子有背历史潮流的作为,许多人并不买账,指指点点。为使长子逐步接班,蒋介石不断清除异己,扫除障碍,为“太子登基”铺平道路,可谓用心良苦。在蒋经国的“接棒”之路中,打击最烈、轰动最大的是吴国核、孙立人两案。对此,美国纽约《中报》1988年4月17日发表了美籍华人叶一舟的一篇文章,题为《弹丸江山父传子,可叹孤臣生非时——吴国桢、孙立人在蒋家王朝中的悲剧命运》。文章评论说:“国民党退台之初,最具国际声望的文武官员吴国桢和孙立人,在‘侯门深似海’的中国官场上,首先充当了蒋氏父子权力重新组合的牺牲品。”

  吴国桢,湖北建始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过南京政府的汉口市长、重庆市长、外交部政务次长、上海特别市长,以及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1949年12月,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

  他是蒋介石眼中“红得发紫的人”,本来可以官运亨通、青云直上,但由于和蒋经国有过节,而最后导致流亡海外。

  蒋介石器重吴国桢,是因为吴毕业于美国,和美国政界有相当的联系,向为美国人所欣赏,蒋介石也就“爱屋及乌”了。同时,蒋介石对吴国桢委以重任,也由于吴国桢从不结党营私,办事讲效率,令出必行,讲究法治,却也不失为一位“干才”。吴案发生后,曾任上海市参议会议长的潘公展回忆道:平心而论,吴国桢并不是一个庸才,他自有一套看家本领。他的漂亮的仪态,流利的演说,讲得一口很好的英语,十足一股洋派神气,以及按时到办公室(上海人叫写字间),见了什么人都飨上笑容,甚至和当时气焰很盛的闹学潮的学生,也表示着一种即使挨打也满不在乎的气度,的确使当时但现洋皮相的洋商和上海市民,仿佛都在想大上海何幸而得如此一位现代化的民主审长。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