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蒋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 | 上页 下页
四六


  蒋经国对何应钦谦恭地执晚辈礼。他在致祝贺词中称:“今天欣逢我们敬爱的革命前辈何敬之先生九秩大寿,看到敬公精神健旺,体气康强,我们每一个都感到非常欢欣。”他高度称颂何应钦“追随国父与先总统蒋公献身国民革命,不仅在军事上、政治上贡献国家民族,勋绩崇隆,而且致力于促进民主宪政,文化复兴,道德重整,革命外交,事功德业,树立了国人一致仰望的风范”。

  听着蒋经国的颂词,何应钦一阵激动。他在致答词时连忙自谦地称:“自追随先总统蒋公献身革命,五十年来虽然竭尽忠悃,以图上酬知遇,但以并无过人的资质,未能对党和国家多所建树。今天以九十之年,接受国家最高荣典,缅怀先总统蒋公的至德大业,与三军将士的忠勇风范,内心的情绪,如同万壑松涛,激荡不已。今天已届九十,但时时谨记先总统蒋公的训示,而永远保持奋发的精神与意志,以期无负领袖的期望。”他还对与会人员勉励一番,认为现在正是国民党“极必复,转危为安的契机”,要“强化我们的领导核心,共同在蒋总统经国先生领导之下,团结奋斗,为突破逆境,复国建国而努力”。

  茶会上,蒋经国还向何应钦赠送了寿轴,上书:“敬公九秩大庆松柏不于岁寒晚蒋经国”。何应钦当场将寿轴展示,并在热烈的掌声中举刀切开九层生日蛋糕。

  国民党的一班要人也纷纷赠何应钦以寿文,尤称赞何应钦与蒋介石的“知遇”之交。谷正纲等“国民大会代表主席团”83人的寿文中,称何应钦与蒋介石的关系是“蒋公知先生,先生亦以国士酬知遇”,如同“管仲相齐桓,太公往周武,云龙契合,而成不世之业”。黄埔系中的老部下顾祝同等43人的寿文,亦称何应钦之于蒋介石国民党,“若汤有伊尹,周有吕尚”。

  的确,何应钦在台湾蒋氏政治中,虽失去了权力,但并未失去荣宠,直到1987年10月以95岁高龄在台湾省去世。

  5.陈氏兄弟去养鸡、卖报

  蒋介石与陈果夫、陈立夫的政治裂痕始于抗战后期。解放战争中,随着蒋介石步入内政外交的困境,陈氏兄弟日益受到排挤。

  1949年初,在蒋介石宣布下野的时候,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事实上已成定局,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开始思考失败的原因,他借鉴孙中山在每次大的失败之后,都要从对党进行改造人手的经验,认为必须对国民党进行彻底的改造。他甚至有过彻底抛弃原有的国民党,另组新党的想法。1948年12月23日,他指使胡轨、叶青、徐复观等人组织“中国人民救国大同盟”,该同盟发表了《对时局宣言》,制订了一套类似党纲党章的组织章程和政纲,并成立了中央干事会。但后来蒋介石考虑到另起炉灶费力太大,才决定中止“中国人民救国大同盟”的活动,还是采取对国民党“改造”的办法。

  1949年1月23日,蒋介石回到奉化溪口,随后,张群、陈立夫、黄少谷、郑彦芬等人纷纷赶往奉化,在蒋介石指示下,开始筹划国民党“改造”事宜。6月,蒋介石指定陈诚、陈立夫、蒋经国等人设计改造方案。7月14日,蒋介石亲自携带陈立夫等人起草的《本党改造方案》到广州交国民党中央常委会讨论。7月18日,国民党中常会第204次会议通过《改造纲要及实施程序》。9月20日,蒋介石在重庆发表《告全党同志书》,号召党员参加“改造”。

  蒋介石此时虽然喊得震天响,实际上并没有精力和条件认真去实行。一方面,此时战场上蒋军节节败退,蒋介石东奔西走,奔忙于奉化、南京、重庆、成都和广州之间,指挥军事,根本静不下心来谈党的“改造”;另一方面,此时国民党内部竞争正烈,李宗仁将蒋介石赶下了台,蒋介石正以他国民党总裁的地位,以自己的“党权”对付李宗仁代总统的“政权”,蒋介石不可能有大的“改造”行动,自乱阵脚;第三,美国此时极端厌恶蒋介石,蒋介石一方面需借“改造”之名与美国周旋,给美国人一种他要痛改前非的印象,同时也又不能痛下决心,首先搞乱了内部;第四,蒋介石退守台湾后,面临的是人民解放军大军压境,他也不敢轻易动手;第五,在退守台湾之前,各地混乱不堪,地方党务已处于无政府状态,实际上即使想改造、也无从下手。

  朝鲜战争的爆发,蒋介石虽然未达到将之扩大成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目的,但台湾发发可危的情形却宣告过去。在外部压力减轻的情况下,蒋介石开始了整理内部的工作。

  从1950年6月起,蒋介石开始向国民党中央党部施加压力。为了表示对中央党部的不满,凡国民党中央党部呈送蒋介石的文件,蒋一概不阅,原封退还。国民党中央常会开的几次会,蒋也拒不出席。到6月22日,CC大将萧铮提出建议,鉴于国民党总裁不出席中常会,全体中常委应自动辞职。并以中常委的名义,派于右任、居正、邹鲁三人面见蒋介石,请他出席会议并指示“改造”国民党的方针。

  随后,蒋介石召见陈立夫,询问他对改造国民党的意见。陈立夫知道,蒋介石对他成见已深,于是主动提出,大陆失败,党、政、军三方面都应有人出面承担责任,党的方面由他和陈果夫承担,因此他们兄弟不宜参加对国民党的改造。陈立夫此举,可谓一箭三雕,既向蒋介石承担了责任,表示了高姿态,同时又将了蒋一军,要挟蒋找出人来,承担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责任。蒋介石听后默然不语,但对陈立夫更加不满。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