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邓小平政治评传 | 上页 下页
三八


  这次会议对领导干部年轻化的问题,尽管有很大阻力,但也得到通过。其中包括象叶剑英这样一些军队的高级将领也离开了领导岗位,他们被那些更年轻的受过更好教育和具有较强专业技术职称的领导所代替。最突出的例子是当时新增补的三位政治局成员:李鹏、乔石和胡启立,他们在当年的年龄都是60岁左右,李鹏在原苏联受到教育,是工程学院毕业生,在电力工业方面有丰富的理论经验。乔石长期在钢铁工业部门工作,后来成为政府的国际关系方面的专家。胡启立也是学工程的大学毕业生,对共青团工作有丰富的领导经验,并参加了教育体制的改革。然而仅仅在道理上说服了那些资深的老干部,就像在六十年代初一样,共产党的领导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从政治局日常工作中退居二线的但仍保留政治局委员资格的邓小平和其他一些老干部;另一部分是担负起党和国家日常领导工作的党的总书记胡耀邦和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等人。

  【胡耀邦和赵紫阳】

  1985年之后,共产党的领导层围绕改革中的两种不同观点开始向两极分化了。一种观点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政治上相对开放的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另一种是较少政治自由的、共产党和政府继续对经济和社会进行绝对控制的、由市场政策进行调节的计划经济。前者更加自由的观点强调的是经济和政治的改革同时并举;后者较保守的观点强调的是缓慢渐进的经济改革,极不情愿进行政治改革。辩论的焦点是:引进价格体系改革的时间和性质问题,还有党政分离的问题。

  改革的开明观点似乎是由赵紫阳和胡耀邦提出的,至少也是得到邓小平支持的。在八十年代中到1986年底以前,他们似乎掌握着主动权,讨论并起草了引进价格改革的计划。1986年4月深化政治改革,特别是党政分离的试点工作在进行,在这时候,邓小平和胡耀邦之间的关系仿佛出现了裂痕。

  像毛泽东一样,邓小平经常提到他退休的可能性,可能他的真正打算是在八十年代分阶段地退休。的确他至少在1980年8月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供大家讨论。1986年8月初他告诉一位日本客人悦:大家不让他退休。在9月初,一家更自由的报纸刊登了一篇督促邓小平退休的文章,该文说基于两点原因邓应退休:一是有助于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二是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民主的制度;这篇文章和一些提倡政治改革的文章引导人们提出了更加广泛的民主要求,使邓小平极为关注。在9月下旬召开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看不出邓小平有退休的可能性。

  1986年底爆发了学生的示威游行,要求得到更大的民主,这次学潮提供了要求胡耀邦提前在1987年1月下台的借口。邓小平提出,胡是由于政治原因而非个人原因离职的,并提出保留胡一定的领导职务,胡虽然不是党的十三大政治局常委了,但他仍然是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主任,一直到他1989年4月去世。

  随着胡耀邦的离职,赵紫阳立即被任命为党的代理总书记,万里成为代总理,这是八十年代以来邓小平第三次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政治运动。然而在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时,在邓的影响下,党内的政治气氛似乎又倾向于改革的观点,这部分原因是由于邓的干涉:因几个月来邓目睹了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对改革产生的消极影响,决定重新发起政治改革运动。十三大召开前的5月份,作为党的学习文件,重新发表了邓小平在1980年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讲话,这预示着即将召开的十三大将以此为指导思想。在十三大上,赵紫阳在报告中陈述了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发展生产力是党的首要任务,而没有直接提及那些有关社会主义的模式和社会主义概念化的东西。

  在选举中央委员会的过程中,人们第一次有了真正的选择,一些党代表们对那些反对政治改革的人投了否决票。邓小平正式退出了政治局,陈云和彭真也退出了政治局。另外十三大的新领导班子似乎正式地把邓小平认作至高无上的领导。

  1987年底和1988年初,赵紫阳准备进一步推进经济改革,特别是价格体系的改革,因引进的市场机制与计划经济制度的并存,使经济陷入了困境,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两种结构中价格体系的差异。为了确定价格体系,赵紫阳寻求引进完整的市场机制,然而赵紫阳的反对者们指出这样做在政治上是有危险的,它不仅削弱了党对经济的控制能力,而且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会在广大群众中产生消极影响。

  虽然在1988年上半年进行了价格改革的试验,但是在同年7月底,共产党的决策者们无限期推迟了这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尝试。当时党的领导们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中国陷入了通货膨胀的危机,价格飞涨,商品积压,向银行挤提存款。此后更加自由的改革被较保守的经济政策所取代,大量地削减了信贷和基建投资。

  【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

  首先是由于通货膨胀和随之带来的经济紧缩;接着是游行示威的大学生们的民主激情受到挫伤,这两件事导致了爆炸性局势的产生。此外,共产党领导层内分歧意见的存在,所有这些在1989年都给政权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危机开始产生于4月份学生在天安门广场的示威游行,5月底危机发展到最高潮。邓在回忆中说:这场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对中国和共产党的历史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从传统上讲,天安门是中国两种文化——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文化和人民大众文化的汇集点。寻求正义和要求申冤的中国人经常来到位于紫禁城入口处的天安门向皇帝请愿。1919年5月4日,民族主义者在这里举行了游行,最终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产生了作用。

  1949年毛泽东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他一起登上城楼的还有共产党的其他领导人——包括从南方军事行动中专程赶来的邓小平。在大跃进期间,天安门前的广场加宽了,在广场两侧分别建起了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亲自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了数百万红卫兵。1976年,周恩来去世时,为了纪念周恩来和反对“四人帮”,举行游行的那些人们聚集在天安门广场。这次天安门“反革命事件”成为迫使邓小平1976年4月下台的借口。1989年4月,大学生们为了纪念4月15日去世的胡耀邦(他是大学生心目中在1986年底所进行的民主运动的英雄),又一次云集天安门广场进行了示威游行。后来,4月26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对这些游行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说这些游行是妄图使全国陷入混乱的一个阴谋。

  显然,邓认为这次游行是罪恶阴谋的表现——敌对势力正在幕后控制着学生。

  4月27日,作为对《人民日报》这篇社论的反响,在天安门广场导致了反政府游行。

  在戈尔巴乔夫5月11日到达北京的这一天,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在外界看来北京所举行的中苏最高级会谈,没有引起新闻媒体的太大注意,人们却把注意力集中在天安门广场。

  5月20日,开始实施戒严。

  邓小平在戒严后所发生的事情中的作用,直到现在也不太清楚。戒严的实施遇到了极大困难。奉命进京的部队要么被围困,要么被说服到别的地方去,要么互相处于僵持局面。在有些地方局面乱成一团。因此做出了调入大量的荷枪实弹的军队进城的决定。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