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陈毅传 | 上页 下页 |
九六 |
|
第六节 总前委继续指挥 还在围歼黄维时的12月12日,军委来电指示:在黄维兵团歼灭后,开一次总前委会议,商讨战役结束后的休整计划,下一步作战计划及将来渡江作战计划。 因为此时徐州的杜聿明集团邱、李、孙3个兵团向西南突围被华野追击包围在永城之野,孙元良兵团已被歼,邱清泉、李弥两兵团疯狂突击未能破围,已成瓮中之鳖。蒋介石调白崇禧的部队救援,白迟迟不应。淮海全胜已成定局,下一步是渡江作战了。军委将渡江作战方针的初步意见提交总前委讨论。此电报机密度极高,只发刘、陈、邓,并责成小平在开会时给粟、谭一阅,阅后焚毁。中央的方针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华野、中野同时休整,同时举行渡江作战,“渡江以后,华野、中野协力经营东南,包括皖南、苏南,浙江、福建两省,江西一部”。12月15日,黄维兵团就歼。17日,军委电示:“拟请伯承、陈毅2同志偕来中央一商。” 当日晚,刘、陈、邓驱车去华野指挥所。淮海总前委第一次举行全体会议,议题却是渡江。19日,刘、陈北上,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平山西柏村已是1948年底,刘、陈参加了1948年1月6日至8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自此两会起,陈毅主要精力便集中用于渡江作战,尤其因为粟裕全力从事淮海实战指挥两个多月,积劳致病,陈毅经中央同意,返回华东。而且淮海全胜,中原大定,今后中野也将在华东作战,陈毅成为“主人”,更增忙碌。陈毅从中央南返,1月22日在徐州附近与粟裕会面,同去贾汪参加华野前委扩大会。25日陈毅为前委扩大会作了总结报告。26日即赶往商丘会见邓小平。陈、邓决定立即召开高干会议。 从1月29日(农历元旦)下午起,以3天时间由陈毅传达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与毛泽东主席指示,组织讨论,并作出决议上报中央。在此期间,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中野改编为第二野战军,下辖第三、第四、第五兵团共9个军和1个特种兵纵队。部队发展到28万。华野改编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仍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谭震林为第一副政委,下辖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兵团,共15个军1个特种兵纵队,58万人。 陈、邓在高干会议后,又在2月8日召开总前委会议,中原局的负责人都参加,具体研究了渡江的问题、渡江的部署,拟采取5个兵团从江阴扬中、南京东西、芜湖东西、铜陵贵池、安庆东西,一线展开、同期渡江的战法。 中野的另两个兵团以1个军进至黄梅宿松望江段佯动,5个军作为总预备队紧随最先突破部队渡江钳制。这种一线展开同期渡江的部署后来没有很大变化,为以后《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奠定了基矗渡江时间初定3月底,雨季未来,春汛未发。但时间问题后来几经变化,颇有学问。 2月11日,中共中央决定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陈虚参加华东局为委员。此时,刘伯承由石家庄到了商邱,刘、陈、邓会商后,陈毅于13日赴徐州,再次召开三野前委扩大会。接着,按中央指示,华东局、华东军区机构也移驻徐州,和总前委、三野前委在一起布置南进渡江。刘、邓、饶、粟、谭等也来到徐州。 三野前委扩大会于2月18日开始。19日,陈毅作了党的新区政策的报告。当晚,他和谭震林召集了军以上干部会议,制订了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预备命令。 3月5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开幕。刘伯承因刚从中央回二野,便留在商丘主持渡江准备工作。粟裕因病在济南住院。陈毅便与邓、谭、饶等出席。毛泽东在大会上的报告,实际上是一部人民中国的建国大纲。其中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的论断,使陈毅感慨万端。讨论中他慨然表示:“我的意见自己准备搞城市。”而且选定了当时中国和亚州最大的城市——上海。其实,此时毛泽东主席已个别征求过他的意见,担任上海市市长如何?他还提出意见,主要的一条是希望中央象当年全党抢东北一样重视接管上海。 二中全会闭会的次日,中央召集了安排人事的座谈会。邓小平受中央委托,提出经过酝酿的华东人事安排。 中共中央华东局:以邓小平、刘伯承、饶漱石、陈毅、康生、张鼎丞、曾山、张云逸、谭震林、粟裕、张际春、宋任穷、陈赓、刘晓、刘长胜、曾镜冰、舒同等17人为委员。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饶漱石为第二书记,陈毅为第三书记。 中共上海市委:由饶漱石、陈毅、刘晓、刘长胜、曾山、刘少文、陈赓、潘汉年、宋时轮、郭化若、李士英等11人为委员,饶为书记。 上海市政府:市长陈毅、副市长曾山、潘汉年及一位非党人士(后为盛丕华)。 华东军区:司令员刘伯承、陈毅、粟裕,政委邓小平、饶漱石、谭震林。 尽管作了种种组织安排,然而渡江作战以及陈毅曾在抗战胜利后一再提及的“收京入沪”,还是要由总前委这个无私无畏统一团结的班子来继续指挥。这一着毛泽东是看准了的。 固然根据各方面的情报判断,美国在解放军渡江时出大兵干涉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能不防。二、三两大野战军并肩直插东南,就含有准备在必要时与头号帝国主义迎头冲撞之意。这就必须指挥者既有胆略又能把渡江战役组织指挥得周密灵活,使军队强渡天堑的损失尽可能小,而渡江后消灭的敌军尽可能多。越能如此,则南中国解放越快,人民遭害越少,美国出兵的可能性也就越校陈、邓、谭在西柏坡期间,毛泽东又专门同他们一起研究了渡江作战问题,定下了4月10日为发起时间。 3月21日起,三野前指、总前委、华东局和华东军区的人员便分批乘火车南下,进驻蚌埠南郊孙家圩子。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便在这大半是土墙茅舍的西孙家圩诞生。 总前委在此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初步确定的基本内容是:第二、第三野战军全部于4月15日开始渡江。二野的第三、四、五兵团为西突击集团,由刘伯承、张际春、李达指挥,在湖口至枞阳之间渡江;三野之七、九兵团为中突击集团,由谭震林指挥,在枞阳以东至和县金河口之间渡江;三野之八、十兵团为东突击集团,由粟裕、张震指挥,在金河口至江阴之间渡江。 渡江成功后,中、东两路统归粟裕指挥。这次战役的关键在于中、东两路渡江后迅速东西对进,对南京、镇江、芜湖地区的大量守敌进行钳形合围。会议还强调,也要考虑到敌人固守江防,或在我渡江收缩集结兵力以攻击我一路的可能,作发生严重战斗的准备。渡江影响国际视听及动向,力求稳健是必要的。 参谋处将会议纪要整理成《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经邓、陈审阅并由邓小平修改定稿,于4月1日送中央,4月3日被批准。 4月1日,邓、陈率新组成的精干指挥部去合肥东南瑶岗村。各突击集团指挥部也分赴桐城、无为、泰州。 但是,渡江的日期,以及对南京政府的态度却颇费斟酌,这些问题,在指挥中枢的陈毅是有责任多作考虑的。 不久之后,由于在北平举行的和平谈判有进展,国民党有签字的可能,如能签字,则战斗渡江可成为和平渡江,意义很大。但中央军委估计渡江时间必将因此而推迟半个月至一个月,即从总前委拟定的4月15日推迟到4月底至5月初。中央军委电询总前委:这样推迟,有何不利? 渡江时机,这正是陈毅着重要掌握好的主要环节之一。他立即搜集各方意见。并亲自作调查。意见都相当严峻:二野:长江水势4月末5月初将加速上涨,南风大起,雨多流急浪大。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