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陈毅传 | 上页 下页 |
九五 |
|
他们决定的部署是:刘伯承坐镇豫西,指挥中野二、六纵队和地方武装在江汉、桐柏等地区分散歼敌,以牵制吸引黄维、张淦等兵团尽可能远离东线战场,并以陕南部队伪装主力,以使敌人误认为刘伯承率中野主力仍在豫西;陈毅、邓小平则率中野一、三、四、九等4个纵队,并有豫西、豫皖苏部队及华北十四纵配合,东进直指郑州,这种宽广近2000里的战略与战役的积极配合,实属罕见! 有了这样的基础,中央军委才可能在10月22日的电报中指出:目前态势极好,白崇禧所属的黄维、张淦两兵团已被中野第二、第六、第十纵队吸引到桐山区,在相当时间内不可能进到黄泛区以威胁徐州地区我军的行动。 这样,就有利于我中野主力在攻夺郑州以后,以一部,或大部、或全部向东行动……以主力在邱、李两兵团大量向东增援黄百韬的时候,举行徐蚌作战,“相机攻取宿县、蚌埠”,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破毁津浦路,使敌人交通断绝,陷敌刘峙(按:徐州“剿总”)全军于孤立地位。 中央的这一指示,显然已含有辽沈战役的“关门打狗”的意图,但能否肯定,能否实现,还要看两大野战军的主观努力。 10月22日,郑州守敌1万余弃城北窜,为中野全歼。陈、邓报军委:待打下开封后,即“出商邱或直出徐蚌……协同华野作战。”24日,开封守敌东逃。陈、邓于解放开封后,率4个纵队向商邱继而向永城、毫州、涡阳机动位置集结。 10月31日,华野发动淮海战役的准备工作已就绪,粟裕向中央军委、陈邓、华东局和中原局作了报告,并提出:“此次战役规模甚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中央军委决定,本战役由陈、邓统一指挥。陈、邓复电:“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向多直接指挥。”显然,上下关系融洽,处置恰当。 11月3日,刘伯承、邓子恢、李达向军委和陈、邓建议首先截断徐、宿间铁路线、造成我军会攻徐州的态势。粟裕、张震等也在11月7日、8日报军委、陈、邓等,建议:在战役第一阶段即破坏徐蚌段,“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以便在江北大量歼敌主力。 毛泽东于11月9日电复粟裕、张震并告陈邓、华东局、中原局:“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3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供给。” 军委统帅部和南线3个指挥部:陈、邓、刘、邓、李、粟、谭、张,目标一致,“大淮海战役”的格局形成了。 截断徐蚌的具体责任落到陈、邓肩上。中央军委、毛泽东从11月9日至11日,连续在6个电报中强调要占领宿县、截断徐蚌。其中10日2时和3时连发两电给陈、邓:“你们务须不顾一切,集中4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你们应集全力(包括三、广两纵)攻取宿县……断敌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 刘伯承、粟裕的建议中,都没有提出“攻取宿县”。宿县是津浦线上敌军主要兵站,堆积大量弹药物资,有重兵坚城和铁甲列车、装甲车守卫,并不比省会易打,铁路沿线敌增援又便,故而最初都未把攻取宿县作为主要目标。 接受军委任务后,陈毅即与华野联系调拨重炮及炮弹。有华野力量可以就近调用,陈毅对此战信心特强。在敌人缩守城内、中野三纵总攻前夕,陈毅主动给攻城指挥员打电话予以炮兵支援,送去出人意料之多的大炮与炮弹,主攻方向东门便又增加榴弹炮6门。 11月15日,宿县全部解放。 毛泽东对于此战评价甚高,在11月23日“庆祝你们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个师的伟大胜利”的电文中,说“在战役发起前,我们已估计到第一阶段可能消灭敌人18个师,但对隔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作这种估计。这种形势的造成,主观上是因为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会合并攻占宿县”。两大野战军会合的威力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歼灭强大的黄维兵团时表现得更为明显。有恃无恐,调动及时,先是中野顽强阻击黄维兵团,有力地保障了华野最后消灭黄百韬;继而中野有华野作依托,大无畏地以几乎相等的兵力包围12万现代化装备包括头等主力第十八军在内的黄维兵团。战役第二阶段以围歼黄维兵团为主要目标,这是刘、陈、邓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的决策而经中央军委批准的。 在此之前,攻克宿具之次日,11月16日,中央军委判定当前的淮海战役已成为南线的战略决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故而电令“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常委“临机处置”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决心围歼黄维兵团。当时,中央军委曾考虑,华野在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继续诱歼邱清泉、李弥兵团一部。 但刘、陈、邓考虑到华野主力血战歼灭黄百韬兵团后,疲劳伤亡,不宜续歼比黄百韬兵团更强的邱、李两兵团,邱、李两部又畏歼不肯分兵轻进。南战场的黄维在刘汝明、李延年等部的策应下急进,若不及时围歼任其进抵津浦与刘、李会合,便成大患。而此时黄维劳师远征,孤军突进,正是歼击良机。 至于兵力火器的对比,陈毅对重武器不足的中野敢于围歼人数与己接近的美制机械化强敌,是很感动和钦佩的。他心里也有底。既然邓小平一再表明“破釜沉舟”,不怕“倾家荡产”,哪怕中野部队打光,也要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那未他陈毅“腰缠万贯”,只要中野需要,他当然要人有人,要炮有炮。 经过多次磋商,最后中央军委定下了战役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任务。 战场也有喜剧。在中野围歼黄维兵团的后期,各纵队伤亡颇多,敌人凭“汽车城”等坚固阵地顽抗时,华野继派出第七纵队之后,又派第三、第十三纵队和鲁中南纵队及特种兵纵队的两个炮团加入歼黄作战,而带队的指挥员又是善于用炮爱好谈炮的陈士榘。 围歼黄维期间陈毅有两个重要指示。一个是给华野司令部转华野特纵司令员陈锐霆的:“中野为了跃进大别山把重武器丢了。这次打黄维,一定要把华野主要的炮兵全部拉上去,保证战斗胜利。”并要陈锐霆亲去南坪集联系。另一个指示是:“黄维兵团的全部装备都给中野。”陈士榘在包围圈的东边,指挥中野六纵、华野三纵等主力参加总攻。迫击炮以上的火炮齐袭,榴弹炮20多门,炮火打死3000多敌人。黄维兵团最后试图分散突围全部就歼时,陈士柒、陈锐霆都接到陈毅指示:黄维兵团的东西华野部队一律不准拿,华野各纵队战斗结束后即时归建。于是陈锐霆这位原定负责打扫战场的华野战地司令只得“两袖清风”而回。 毛泽东后来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其所以能如此,主因之一是统一团结。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