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小说 > 扬州八怪传 | 上页 下页
一五


  贫富不均的离奇现象,给板桥以极深的印象。卖画之余,他到过廿四桥、隋堤、雷塘、洗妆楼、迷楼旧址、邗沟、竹西亭、六一祠、玉勾斜、法海寺、梅花嶺、史公祠,在他传世诗词里都有描写。到一处,他有一处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到一处,他又有一处的感慨。别人欣赏欧阳修、苏东坡在扬州的风流逸事,他却说:“十千沽酒醉平山,便拉欧苏共歌泣”,希望昔日的文章太守能够理解自己的烦恼。别人为隋炀帝的可悲下场慨叹,他却说:“迷楼隋帝最荒淫,千秋犹占烟花国”,欣赏扬广的风流。

  板桥卖画,他有一段描写说:“天公曲意来缚絷,困倒扬州如束湿。空将花鸟媚屠沽,独遣愁魔陷英特。”向他买画的,许多人并不懂画,而且提出许多莫名其妙的要求,使他气结。据说,有个暴发户弟兄三人要他写块匾,为新砌的华堂题名,但是态度十分踞傲。板桥受气,给他们写了个“竹苞堂”,“苞”的上端,用隶法写了个“艸”字。三人得意地悬匾堂上,大宴宾客。饮宴中,有个明眼人说:“这匾上写的,不是‘个个草包’么?”众人细看,果然如此,惹得哄堂大笑。这样捉弄商人,商人自然是不会轻饶他的。

  他到扬州来,用他自己的话说,一种人可以是“苏秦六国都丞相”,另一种人则是“罗隐西湖老秀才”,境遇有天壤之别。他认为事在人为:“分明一匹鸳鸯锦,玉剪金刀请自裁”,他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结果呢?“几年落拓向江海,谋事十年九事殆”,钉子碰多了,悲愤之至,“长啸一声沽酒楼,背人独自问真宰”,心里酸苦到极点。日后板桥在给他弟弟的信里坦露过自己的心迹,他说他自己少而无业,长而无成,不得已以笔墨为糊口之资,实在是可羞可贱的事。板桥从羡慕“苏秦六国都丞相”始,到成为扬州一卖画人,是经过一个犹豫的痛苦的过程的。他的画室名为“橄榄轩”,其味又甜又酸,酸甚于甜,大概是能恰当地反映当日板桥心态的。

  板桥留下的有限诗文里,两次提到落拓扬州所体验到的男子汉的屈辱与卑微。一次说“千里还家到反怯,入门忸怩妻无言”,于是他自己“呜呼五歌兮头发竖,丈夫意气闺房沮”;还有一次再进一步了,说是“归来对妻子,局促无威仪”。他怨,怨命运不好:“千古文章凭际遇,燕泥庭草哭秋风”;他悲,悲境遇之不佳;“掷帽悲歌起,叹当年父母生我,悬弧射矢。半世销沉儿女态,羁绊难逾乡里”;他恨,“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颠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对于环境,他觉得已经委曲求全了,可是依然不能为人见谅:“啬彼丰兹信不移,我于困顿已无辞;束狂入世犹嫌放,学拙论文尚厌奇”,于是他便有了乖僻的行动,一会儿“看月不妨人去后”,一会儿“长啸一声沽酒楼”。情绪发作到极处,认为花也无知,月也无聊,酒也无灵,他要把桃树砍了,鹦哥煮了,砚台砸了,书籍烧了,瑶琴毁了,书画撕了,“毁尽文章抹尽名”,以宣泄心中的悲愤。他不甘困顿,但也无可奈何,历史逼迫这位怀有奇才的年轻人走在了一条山穷水尽的仄路上。

  板桥毕竟是个奇人,也是个强者。他服膺徐渭,但是决不象徐渭那样无所作为。一方面,他对自己的艺术造诣怀有信心,努力形成自己书画的特有风格,以便崭露头角;另一方面,他想法结交名士通人,自求际遇。这样,他便走上了漫游之路。

  二、天南地北,游踪遍也

  晚年板桥自述一生“酷嗜山水”,又说他自己非闭门读书者,长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峭壁、墟墓之间。雍正初年(1723年),即30岁后,他曾寻机远游,行踪遍及赣、湘、冀、鲁等省。当时,淮南官盐的供应远及赣湘,在扬州城内有江西会馆与湖南会馆,沿江而上有盐商支持,随盐船来回是很方便的。板桥和僧人往来颇密,有僧人的帮助,到京中寻求机遇,可略为方便一些。板桥曾设想作关中之游,他做过一个美好的梦,还向他的老师陆种园述及。可惜的是,扬州的官盐供应不及陕甘,也还没有交上800里秦川的僧友,所以他的西行在一生中未能如愿。

  板桥到过庐山。“初识上人在西江,庐山细瀑鸣秋窗”,便是明证。这里的上人指的是无方和尚。和尚种药为生,僧衣上有着补钉,而且绽缝的地方很多。板桥和他结识后走在庐山的村市中,其中的一位骑着一匹瘦驴子。两个人谈得投机,免不了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结果其中的一个从驴子上跌了下来,两个人相视大笑。板桥有一幅竹是为无方画的,题道:“春雷一夜打新篁,解籜抽梢万尺长;最爱白方窗纸破,乱穿青影照禅床”,也许就是这一次会面时画的;也许这张禅床,板桥就曾安寝过。后来无方入京在瓮山(今颐和园之万寿山)住锡,板桥到京都去看他,两人交谊甚厚。无方精于禅学,“闲话亦深禅”,而且善画。他后来住在孝儿营,曾经把自己居住的岩前草屋以至屋后的荆棘寒云的情形绘图寄给板桥,劝板桥和他一起归耕,其淡泊如此。板桥自觉是尘世中人,常有“徒使高人笑疣赘”之感。其时,板桥在庐山,免不了流连于五老峰的奇特山姿,含鄱口的气势磅礴,大天池的霞落云飞,白鹿洞的四山回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对于板桥艺术的精进自然是大有启发。

  板桥还填过若干洞庭的诗词。细细琢磨,在通常的情形下,描摹的是作者的亲历。板桥给黄陵庙的女道士画过一幅竹。黄陵庙有两处,一在西陵峡黄牛山麓,供奉的是禹王和武侯等;一处是湘水入洞庭处,《水经注》云:“湘水西流,经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就板桥诗句“湘娥夜抱湘云哭”与“巫娥乱入襄王梦”的内容看,当属后者。黄陵庙的女道士大概是不会跑到扬州来请板桥画竹的。板桥填过八首《满庭芳》,和洪觉范潇湘八景。八首中的第一首《潇湘夜雨》绘声绘色:

  风雨夜江寒,篷背声喧。渔人稳卧客人叹,明日不知晴也未?红蓼花残。晨起望沙滩,一片波澜,乱云飞瀑洞庭宽。何处雨晴还是旧?只有君山。

  篷背的雨声、旅人的心境、洞庭的辽阔、君山的朦胧,非亲历者不能绘出。由江及湖,由夜至晨,由寂寥之心境而至乱流飞瀑之壮观景色,跃然纸上。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潇湘夜雨》萧瑟黯淡的色彩恰当地表达了主人公怀才不遇寄旅天涯的淡淡的哀愁,非身历其境者不能传情至如此深切的程度。八景写的都是洞庭秋色,同一地点,同一时节,只是有一处费人疑猜,这就是《洞庭秋月》的尾句。词云:“不用画船沽酒去,我自神游。”何谓神游?自然可以理解成为诗人精神升华,怀抱造化,无垠宇宙任我驰骋;如果要说是板桥未尝亲历其境的证据,也未尝不可。看来,洞庭之行需要直接的文物来加以佐证。

  雍正三年(1725年),板桥到了北京。这一年的十月十九日,他于燕京之忆花轩抄《花品》赠人,写了一段跋语。他自称“江南逋客,塞北羁人”,梦寐间回到家乡,一片乡思萌发了抄写《花品》之念。他说“行间字里,一片乡情;墨纹毫端,几多愁思”。明显地,此时的板桥是想以书艺、画艺求得通人名士的引荐求得出路。跋语中的一个“愁”字,可以窥见主人公的希望显得十分渺茫。在北京的一段时间内,他和僧人的交往密切,还和宫廷侍卫(期门、羽林)的子弟搅和在一起,海阔天空地放肆议论,对于许多知名人物多所批评,“坐是得狂名”。我们翻翻板桥的诗集,例如“不烧铅汞不逃禅,不爱乌纱不要钱”的句子,还有“书成便拟兰亭帖,何用萧郎赚辩才”的赠友之作,自负颇盛,牢骚满腹,很象这个时期的作品。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