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夏完淳 | 上页 下页
一一


  §第三章 岁寒松柏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农民领袖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大军像一股强烈的劲风吹到了北京,势如破竹般地冲破了一切抵抗,浩浩荡荡地进入了明朝的首都北京。崇祯在煤山吊死,明王朝灭亡了。

  在很短的时间内,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便控制了长城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农民军命令明朝贵族、官僚交出巨额赃款,并严厉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大官僚、大地主,一时间穷苦百姓拍手称快。

  然而,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很深的知识分子及官员阶层闻听此讯却悲痛万分。这是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苛求。因为对士大夫来说,忠君和爱国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忠君观点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支柱,没有它,夏允彝、夏完淳以及封建时代一切知识分子所受的教育就无从论起。这种局限性也给了清朝统治者以借着代行讨伐的口实,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建立清朝政权的策略得到成功。

  对于在家服母丧的,曾被崇祯皇帝赏识,并破格提拔的夏允彝来说,明朝的灭亡、皇帝的自杀都给了他极大的打击。丧母、丧君,刚刚有了点成绩的仕途又无路可走。一时间,他恍若失去了生活的目标。

  他曾去找老朋友史可法商量兴复明朝的事情,决心变卖家产,组织军队反击李自成的政权。然而,虽然许多封建士绅、官员渴求恢复明朝江山,但被苛捐杂税所苦的老百姓们却更为“开大门,迎闯王(即李自成),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谣与传说而感动。闯王不收苛捐杂税,开仓济贫的事迹早已在大江南北流传开来,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人民盼望着能为自己出头的政权。因此夏允彝又常常感到复明的艰难。父亲夏时正隐居终生的道路在向他招手,他有心不事“逆匪”,保全自身的“清白”,像父亲那样在诗与酒中痛苦地度过下半生的光阴。

  而对血气方刚的14岁少年夏完淳来说,虽然在福建度过的5年时间里,他也看到了许多朝廷的腐败,人民的困苦,感到了困惑和迷茫,但在他心目中,这并不是明朝统治者的错,更不是整个封建王朝不可避免的缺陷。他只想在长大成才后做一个清官,任命贤能,去除赃官,帮助皇帝重振江山,造福人民。他的思想,还不可能到达那么高的高度。因此他和一些同龄的少年如朋友杜登春等人自称“江左少年”,组织“少年得朋会”,上书缙绅40家,乞求这些叔叔伯伯们起兵讨伐“诸贼”,还在聚众哭祭自杀的崇祯皇帝时起草了一篇《讨降贼大逆》的檄文,言辞激烈,感情充沛。

  北方的形势瞬息万变,当南方的夏完淳他们还在热切商量着怎么重建明朝江山时,吴三桂已引着清朝大军进入了北京城,势力越来越强大的北方清廷曾以八旗不足6万人,加上蒙古和汉军八旗最多也不过20万人的兵力,战胜了10倍以上的明朝官军,十分剽悍雄健,又由于当时清军统治者多尔衮采取了“任贤以抚众,使之近悦而远来”的拉拢、分化、瓦解明朝官僚地主的政策,使以吴三桂为代表的一大批卖国求荣的汉奸成为了清军入侵中原的引路人。李自成被迫撤离才占领了40多天的北京。民族矛盾迅速取代了曾沸腾一时的阶级矛盾,上升到了首位。

  消息传来,江南的人民又一次极大地被震惊了。

  随着这消息进入大家耳中的,还有当时随着明朝的灭亡而被显露出来的一部分具有民族意识和爱国热忱的杰出将领与广大战士的英勇功绩。熊廷弼、袁崇焕为保卫疆土最终被清廷施了离间计,死于崇祯刀下;把守沈阳、辽阳的袁应泰,“兵尽矢穷,阖家殉难”,为朝廷流了最后一滴血;战士们更是“分陴固守”,与城池共存亡。农民起义军的部将们,也在坚强地与清兵作战。凡是清兵所到之处,中原人民都展开了英雄的斗争。

  正如谢国桢在《南明史略》中所说:“清朝统治者,轻而易举的,不到四十天功夫,就入据北京,他们以为大明的江山,就可以唾手而得,想不到东南抗清的战士史可法、郑成功、张煌言等,据守荆襄一带以郝摇旗、李过、高一功为首的大顺农民军,和李定国所领导的大西农民军以及全国的志士、义师,都奋起抵抗,在全国各地展开了英勇的反抗,发展而为历时四十多年还没有止息的伟大的抗清斗争”。

  夏完淳父子和他们的朋友、家人、亲戚也立刻投入到了这场席卷了几乎每个人生活的浪潮中去了。

  这时的形势,据《南明史略》所说,是极其严峻的。清朝贵族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战胜农民军进入北京后,为了统治中国,收买人心,就颁布军令,告诫将士说:“此行除暴救民,以安天下;勿杀无辜,掠财物,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又揭示了准备实行的八项政务:“一、求贤,二、薄税,三、定刑,四、除奸,五、销兵,六、随俗,七、逐僧,八、均田。”话虽说得这样堂皇,但实际情况,恰与之相反。

  清朝统治者首先勒令北京城内北城所住的居民,10天之内迁出城外,把八旗军队开入城内编防驻扎。

  又对于河北“近畿”的明朝皇室以及王公贵族的皇庄田地认为是无主荒田,归清朝王室所有,并圈占老百姓的土地,分给八旗的将士。诚如顾炎武所说:“当屠杀圈占后,人民稀少,物力丧耗,不见文字礼仪之教”。有些破产的农民被迫投充到八旗名下“披甲为奴”忍受野蛮和惨酷的剥削。因此有不少农民受不了清兵的虐待,都私自逃跑,清廷又颁布严追逃人的禁令。此外清廷还向人民百般勒索榨取,借以增进财力,作为进行西征南侵军事上的准备。清廷在初进关时,为着要笼络老百姓,还容许人民保留明代装束,但是后来随着统治的稳定,就施展了残酷的统治手段,颁布剃发和改换衣冠的命令,强迫人民遵从,如有不服,就肆行屠杀。并且派满洲八旗到处驻防,监视人民的行动,禁止民间私藏马匹和武器,严立保甲制度。但是清朝统治者也知道仅用武力是不能消灭人民反抗的,所以一面又用隆重的葬仪来改葬崇祯帝,企图通过这些虚伪的做作,来收买人心。他们还迎合官僚地主对农民军仇恨的心理,集中兵力攻打大顺农民军,说是替明朝“报君父之仇”。凡是投降清朝的汉奸一般都保留原来的官职,如吴三桂不但“晋封为王”,而且“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水矣”,来拉拢明朝的官僚地主而增强其统治力量。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