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夏完淳 | 上页 下页
一〇


  从此各地有案情不能决者都跑来找夏大人受理,夏允彝不忍推托,都一一接受下来,他还自创保甲制度,把责任下放到每一个甲长那里,同时又严申必须察有实据,一时间政绩传遍海内。

  人民的生活有了起色,县里的财政也渐渐丰盈,而夏允彝父子的生活却仍旧保持在一个非常清贫的水平线上。在微薄的俸禄中,他既要抽取一部分奉给母亲,分给妻子,又要给完淳置办书籍,还要经常接济穷苦百姓,因此这个一县的父母官竟常和儿子只以一点盐浸的豆豉下饭,并吃得津津有味。完淳在松江老家时,由于奶奶、母亲的精心照顾,再加上家里又有田地可产粮食,因此伙食还是不错的。到这里后,天天和父亲吃着极简单的,不合胃口的饭食,却没有任何的怨言。因为他看到父亲已年过四旬,却过着这样清苦的生活,“不改其乐”,即使被朋友看见了自己的窘况,也毫无愧色,照样神态泰然,再想到历史上不重衣食,只重学问的颜回那样的书生,想到那些一生两袖清风,身居高位却心忧百姓的官员,不但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在许多同龄的官员之子都过着衣轻裘、食珍馐的日子时,自己能有这样的锻炼机会,是非常难得的好事。不是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吗?那么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为了使远在松江的家人放心,他每次写信回去时,都说自己生活得很好,衣食无忧。夏允彝看见儿子这样懂事,心中高兴万分。

  这一对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像一对朋友般生活于异地的夏家父子,他们的生活也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富于情感,具有想象力的这对传统文人时时能在日常的,别人认为苦不堪言的平淡日子中发现乐趣和诗意。

  一日,朋友送给夏允彝一坛美酒,允彝忙叫儿子去找一个酷爱饮酒的叫林无功的人来家共享美酒。等完淳拉着林无功兴冲冲地回来时,才发现桌上除了一坛酒外,只有一点点咸菜孤零零地摆着。原来夏允彝这个月的俸禄除买米后,只够再买一点咸菜了。夏允彝见林无功站在那儿呆愣的样子,急忙把他拉过来,笑呵呵地说:“无功,你知道吗?隋朝的时候有个叫王无功的人,本朝呢,还有个叫祝无功的人。祝无功这个人很聪明呵,他说古人是穷得袖子上露出窟窿,脚后跟露出袜子都能从容对友,不以外表上的寒酸为耻,这才叫有风格。可现在的人呢,宁愿家里穷得叮当响,身上也要穿着好衣服招摇过市,宁愿让穷困的亲戚饿肚皮,也要以好酒好菜来款待客人。他们说这叫脱俗,可我看这是庸俗,是并不真正把朋友当兄弟看的表现。今天我请你来喝酒,是把你当真正的兄弟来看待的。请坐吧!”林无功被夏允彝一番真挚的话打动了,急忙坐下来。完淳给他倒上酒,他一饮而尽,大呼:“好酒,真好酒也!”三个人谈论古今经史,谈论朝野大事,民间疾苦,不觉就着咸菜喝了一杯又一杯,那苦涩的咸菜在他们嘴中,竟然比鲈鱼羹、菰菜条还要美味百倍。因为那是有无穷的雅趣与妙语作佐料的呵。三人从下午一直谈到第二天清晨,宾主都感到十分地畅然,最后尽欢而散。

  就这样,夏完淳父子在偏僻的,一般人引以为苦的福建长乐县舒适、自由地生活着,物质上极端匮乏,精神上却极其丰富,朋友们的友谊,书本的知识,给正在成长的完淳以极大的滋养。

  时光流逝,5年悄然过去,长乐县完全变了样子,家家夜不闭户,生活安定,丰衣足食,夏允彝也成了远近有名的“夏青天”。

  到夏允彝以民治闻名天下时,完淳也已长成了一个12岁的少年。自7岁上来到长乐,5年来他随同父亲体察民情、受理案情,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中,开阔了眼界,对社会的底层有了深刻的了解,也明确了身上的责任。他暗自发誓:将来要做一个父亲那样的人!思想的成熟使他不再动辄为文学上的一点才华而沾沾自喜了,他的心,已放在了整个天下,整个知识界上。通过随父赴京所见和在福建5年的磨炼,他对社会民生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亟盼自己赶快长大,好像父亲一样得到功名,然后利用这功名换来的官职推行自己的措施,造福天下百姓,也造福像祖父、姐丈这样被封建科举制度深害的读书人。他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在那颗少年人的心灵里,有着多少宏伟的抱负和热切的、对振兴祖国的希望呵。如果天假以年,如果不是生在国难当头的明末,谁能说他不会是又一个王安石,又一个于谦呢?

  5年来,居于东南沿海一隅的夏允彝以他的辛勤工作,终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崇祯十五年,吏部尚书郑三俊向皇上推举天下廉洁奉公、才干超群的知县七人,夏允彝名列榜首。正在为国运衰亡弄得焦头烂额的崇祯闻讯大喜,亲自用御笔把这七人的名字写在皇宫的屏风上,表示极大的嘉奖,同时又召见了这七位英才。夏允彝的沉稳神情和超群才干,使崇祯及文武百官大为赞赏。大臣方岳等人极力向皇帝推荐这乱世英臣,崇祯也决定破格对夏允彝实行提拔,委以大任。在长乐县的百姓们闻此消息,又喜又悲。喜的是夏大人终于有了被朝廷赏识的机会,悲的则是夏大人此一去不会再来,长乐县失去了一个优秀的父母官!

  当地士绅百姓集体捐钱,为他立了一个生祠(即为活着的人立的祠堂),这是极大的拥戴与热爱,是人民盼望清官、好官的强烈呼声。

  夏允彝即将受命于危难之际,就要更好地发挥几十年来蕴积的才华,最大程度地实现他为国尽忠的理想了。这也是封建时代许多正直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

  他的心中,充满了希望。

  谁知就在这时,噩耗传来,夏允彝的母亲,完淳的祖母顾氏不幸因病去世。夏允彝父子悲痛欲绝,匆匆奔回家乡松江料理后事。崇祯闻讯也感到十分可惜。

  因为在封建社会,父母去世,儿女要在家乡守三年的孝,不能出来做官。崇祯想委任夏允彝以大任的念头自然只能作罢,而这时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已逼近了京城,明朝江山即将土崩瓦解,他自然也无心再管此事,而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抵抗李自成大军的事情上了。

  风雅倜傥的少年夏完淳就这样陪伴着悲痛的父亲允彝回到了家乡。此时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是大雷雨即将到来的前夜。一个大变动的天崩地坼的时代正缓缓地在他们,在所有人的面前拉开帷幕。

  他的至此为止还是一帆风顺的、平静美满的少年时代也将要在此帷幕拉开时提前结束,悲壮的、血雨腥风的日子将随之而来。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