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苏轼 | 上页 下页 |
一八 |
|
他甚至有了闲情,把七岁时在家乡眉山见到一个老尼姑的旧事想起,当时那位尼姑讲起花蕊夫人的故事,背出一首词。苏轼只记下了其中两句,如今到黄州,他则把这首词自己补记了出来。 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苏轼的词,手笔的高超,情思的深婉,使人陶然心醉,使人渊然以思,爽然而又怅然,一时莫明其故安在。继而再思,始觉他于不知不觉中将一个人生的哲理问题,已然提到了你的面前,使你如梦之冉冉惊觉,如茗之永永回甘,真词家之圣手。最后终词之句,苏轼感叹人生不易常是在现实缺陷中追求想象中将来的美境。美境纵来,事亦随变,如此循环,永无止息——而流光不待,已在人们的期待中偷偷流逝了!当姓朱的老尼姑追忆幼年之事时,花蕊夫人早已不在;当苏轼写这首词时,老尼姑也早已作古;当后人读东坡的词时,他又在何处呢?短短一首词,却令人悲欢交织,喜而又叹! 从这首词,能令人充分体会到苏轼的才华,甚至觉得,非要把词分为“婉约”、“豪放”派别,而把苏轼的词归入一类,实在贬低他了。 在黄州期间,苏轼写了更多的诗词和散文,从风格及内容看,其思想更加成熟,运用词句信手拈来,而给读者以深深的心灵震撼。 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这首词的最好诠释,可以摘苏轼的《答李端叔书》的一段话:“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哓哓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谗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 苏轼兼住农庄雪堂和城内的临皋亭,每天来回跑,他脱下文人的衣帽,换上普通农夫的衣裳,一般人并不认识他。他的生活离不开月夜和美酒。 一夜,苏轼和太守在湖上饮酒,回去后,因敲门不开,立于江边,一时感慨写下一首《临江仙》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毂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第二天谣言纷起,说苏轼到江畔写了这首告别词,就乘船逃走了。谣言传到太守那儿,他吓得要命,因为他有责任不让苏轼离开黄州。他立刻出去找,发现苏轼还在睡觉,鼾声如雷,最后这个谣言传到京师,连皇帝都听到了。 当初任徐州知州时,苏轼曾写过一些描写自然景观的词,词中,呈现的大多是奔腾奋发、蒸蒸日上的景象,到黄州后,苏轼心境发生很大变化,甚至在普通景物的描写中,我们也可以注意到这一点。比如一首《鹧鸪天》词。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通词一派幽狭的气氛。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