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清太宗全传 | 上页 下页
六三


  十二月二十八日,诸贝勒各将自己的誓词重新改过,一齐焚香下跪,先由代善对天宣读誓词:从今以后,若不公正为生,像莽古尔泰、德格类那样做坏事,天地以为非,我代善将遭殃死去;

  如果对汗不尽忠竭力,心口不一,天地知道,我代善遭殃死去;

  平时,无论哪个子侄做出像莽古尔泰、德格类那样的坏事,我代善听到而不报告给汗,我代善遭殃死去;

  如果把与汗共议的秘密的话向自己的妻子和其他闲人透露,天地以我代善为非,遭殃死去;

  如果我代善对当汗的弟弟竭力尽忠为生,那么天地眷顾,寿命延长。

  其他各贝勒阿巴泰、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杜度、岳托、豪格(萨哈廉因病免誓)等都宣读了类似誓词,然后举火烧毁【《汉译〈满文旧档〉》,158~161页。】。立誓的这些人,都是太宗的哥哥、弟弟、侄儿和自己的长子,他们都手握重兵,能征惯战,把持全国的军政大权,这不能不使太宗对他们怀有疑虑,存有戒心。让他们立誓的目的,就是使这些人向至高无上的天表明自己对现实的一个态度,同意太宗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一代封建王朝。

  正好外藩诸贝勒赶到盛京,他们也要求太宗上尊号,朝廷内外都想到一块去了。他们联合起来,再次恳求太宗即皇帝位。太宗说:既然你们都同心定尊号,还有朝鲜王作为兄弟,应与他共议,外藩诸贝勒有没来的,也需要知道。诸贝勒一听,太宗已经同意了他们的请求,都高兴地回家去了。

  天聪十年(1636年)三月二十二日,外藩蒙古十六部四十九贝勒齐聚沈阳,朝见太宗,联合请上尊号。几天后,都元帅孔有德、总兵官耿仲明、尚可喜等各率所属官员请求上尊号。四月五日,内外诸贝勒、满洲、蒙古、汉官联合请上尊号,文武群臣百余人分次排列太宗面前,其中多尔衮代表满洲捧满字表文、土谢图济农巴达礼(奥巴之子)代表蒙古捧蒙古字表文、孔有德代表汉官捧汉字表文,分别率群臣跪读表文。

  这种类似戏剧的场面,形象地显示出太宗上尊号已得到东北各民族的承认,它也标志着这个以满族为核心,又有汉、蒙封建主参加的联合政权正式确立起来。在这种形势下,太宗以“顺天应人”的姿态,堂堂正正地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他说:“尔诸贝勒大臣等,以朕安内攘外,大业洊臻,宜受尊号,两年以来,合辞劝进,至再至三,朕惟恐上无以当天心,下无以孚民志,故未俞允,今重违尔等意,勉从群议。朕思既受尊号,当益加乾惕,忧国勤民,有所不逮,惟天佑助之。”【《东华录》,天聪十年四月。】众贝勒文武群臣个个欢欣鼓舞,仪式举行完毕而退。

  二、国号大清

  从天聪十年四月开始,皇太极正式即皇帝位,受“宽温仁圣皇帝”的尊号,改元崇德元年,定国号大清。

  给一个政权命名新的国号,不仅标志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而且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始。中国历史上,从夏、商、周开始,秦汉以降,中经魏、两晋南北朝、隋、唐、辽、宋、金、元直到明、清,由这些王朝顺序所表示的历史进程,一方面说明中国历史悠久;另一方面说明中国经过多次改朝换代。一个新王朝名号的出现,并不单单是名称的改变,它包含着政权在诞生中所遇到的种种波折。历代统治者总炫耀自己为“命世之君,创制显庸”的丰功伟绩,“不肯因袭前代”【赵翼:《廿二史札记》。】,必定换上一个新的名号,作为自己的政权的象征。

  因此,历代国号总要经过慎重选择而后确定,赋予它某种含义。有的以“发祥地”或以历史故地命名,如周、汉,而南北朝时期各朝多以历史故地命名;有的以爵邑封号,如魏(曹操封魏王)、隋(杨坚封隋国公);有的取文字的含义,如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明(源出“明教”,取“光明”之义);还有的以当地特殊物产名为国号,如辽(镔铁)、金【吴晗:《朱元璋传》,1965年版。】;个别的也有因袭前代名号,用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如刘渊本匈奴人,因其祖先归顺了汉朝,便自称是汉朝的后裔,冒姓刘氏,建国时以汉为国号,如此等等。

  清朝国号的来源较历代王朝复杂,有一个演变过程。清源出建州女真,前代女真人曾建金国,因此努尔哈赤建立政权时,沿用与宋对峙的金国名号,称“大金”,也称后金,借以与前代金国相区别。但明末清初,从太宗开始,特别是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统治者对于其先世原本隶属于明朝管辖的建州女真各部,都概予否认,讳莫如深。例如,天聪五年(1631年)太宗率兵攻打锦州,致书明将祖大寿:“尔国(指明朝)君臣惟以宋朝故事为鉴,亦无一言复我。尔明主(指明朝皇帝)非宋之苗裔,朕亦非金之子孙,彼一时也,此一时也。”【《东华录》,天聪五年八月。】

  宋代深受金国的祸乱,汉人对女真人积怨很深。为避免汉人对女真的疑虑,从太宗以后,都矢口否认自己与宋代女真人的联系。天聪九年,太宗给他的父亲修《太祖武皇帝实录》,捏造“满洲”为国名,并下令禁止用“诸申”(即女真旧号)称呼族名,居然说诸申“与我国无涉”,今后一律称“满洲”【《清太宗实录》,卷25,29页。】。经此一改,连本族女真的名字也给改掉了,而国家也以“满洲”命名。

  在更改名称前,太宗和他父亲并不讳言“大金”、女真等名号。如,天命十一年,太宗给袁崇焕的信都自称“金国汗”;天聪四年,太宗发布征明檄文首称“金国汗谕官军人等知悉”。从太祖建金国到太宗改名前,称后金国号达二十一年之久。改名后,则把以前文献中有关“金国汗”的字样统统更为“大满洲国皇帝”。但毕竟改的还不够彻底,仍有遗漏之处,像修筑盛京城时,抚近门上的大金字样,以及辽阳的喇嘛坟、大石桥的娘娘庙碑、东京城(辽阳)上的匾额,都有大金的国号,未及涂改,而留于后世【陈登原:《国史旧闻》第三分册,卷52。】。到太宗即皇帝位时,废金国号,改用大清新名。

  对于清号来源,清朝实录及各种官书都没作任何说明,后人则有种种解释。有的从文义上释为“扫清廓清”之义,有的说,清,青也。青为北方信奉萨满教诸族所崇尚,满洲也是笃信萨满的,故取“清”为号【陈述:《哈喇契丹说》,载《历史研究》,1956(2)。】。其实,“清”与“金”为一音之转,这两个汉字在写法上虽异,而在满语里发音却无差别。但是,太宗之所以坚持更定国号,是因为金曾激起汉族人民的仇怨太深,不称金可以减少他们对它继续扩张势力的阻挠。再则,这时太宗已定下入主中原之策,原来的金朝最多统治半个中国,太宗要建立全中国的一统天下,为适应政治上的需要,更定国号为大清,它是太宗改元重定国号的又一动机【金梁:《光宣小记》。】。所以,这次更定国号,是一次政权建设的发展,是制度的革新,也是夺取更大胜利的动员。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