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清太宗全传 | 上页 下页
五三


  经崇祯批准,决定先把大凌河城修复起来。该城全称叫大凌河中左千户所,位于锦州东三十多里,属锦州守备管辖,建于宣德年间,周长三里,嘉靖时又有所增修【李辅:《全辽志》,卷1。】。在明清战争中,它是锦州的前哨阵地,几经战争破坏。这次经孙承宗提议,决定再次修复。这年七月,总兵祖大寿、何可刚及十余员副将率兵正式动工重建。

  丢失永平四城的阿敏率败军刚回到沈阳,太宗就得知明兵在大凌河筑城的消息。他毫不迟疑地昼夜催调各军包括蒙古兵,由他率领前往攻城,不给明修筑和加固防线的任何机会。据他所知,明朝“精兵尽在此城,他处无有。”【《东华录》,天聪五年八月。】攻下此城,也便消灭了明朝的有生力量。他说,如果“坐视汉人开拓疆土,修建城郭,缮治甲兵,使得完备,我等岂能安处耶!”【《满文老档》,太宗天聪39,525页。】七月二十七日,太宗率军离沈阳西行,第二天,渡过辽河,召集众将领,宣布军纪:凡俘虏之人,勿离散其父子、夫妇,勿裸取其衣服,当加意抚恤。他嘱咐诸将:为将帅之道,在于申明法令,抚驭得宜,就会使人人奋进,争立功业。

  八月一日,大军驻旧辽阳河,蒙古各部落率兵来会,举行酒宴,为他们远道而来洗尘慰劳。在这里分兵两路:一路由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等率兵二万,经由义州,屯驻于锦州与大凌河之间;一路由太宗率领经由白土场,趋广宁大道,约定六日两军会于大凌河城。

  大凌河城从七月中旬左右动工修复,到这时才只有半个多月。辽东巡抚丘禾嘉自作主张,同时修复右屯城,分散了人力和物力,结果大凌河城雉堞仅修完了一半,就仓促闭门拒战。城中原有官兵一万六千零二人,后派出买战马及守宁远的共二千二百人,实际人数是一万三千八百零二人,夫役商贾约一万多人,全城共计三万余人【《明兵部呈为王道直报大凌河城之役明军损失情形本》,载《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

  六日夜,后金兵两路汇合后,开始围城。太宗总结以往的教训,认识到,至少在目前,攻坚不是后金的长处,这次改为围而不攻,迫使城内粮尽援绝而投降。他指示作战方略说:“攻城恐士卒被伤,不若掘壕筑墙以困之。彼兵若出,我则与战,外援若至,我则迎击。”【《东华录》,天聪五年八月。】兵力部署如下:

  正黄旗固山额真冷格里围北面之西侧;镶黄旗固山额真、额驸达尔汉围北面之东侧;阿巴泰居后策应。

  正蓝旗固山额真觉罗塞勒围正南面,莽古尔泰、德格类在后策应;镶蓝旗固山额真篇古围南面之西,济尔哈朗在后策应;蒙古固山额真吴内格围南面之东侧。

  正白旗固山额真喀克笃礼围东面之北侧,多铎在后策应;镇白旗固山额真伊尔登围东面之东侧,多尔衮居后策应。

  正红旗固山额真、额驸和硕图围西之北侧,代善居后策应;蒙古固山额真鄂本兑围正南面;镶红旗固山额真叶臣围西面立南侧,岳托居后策应。

  蒙古各贝勒自率本部兵围其隙缝处【《东华录》,天聪五年八月。】

  城四周布署主攻与策应,实际上等于安置两重兵力,而蒙古兵为机动,居间进围。这次用兵与往次不同,不仅战术有了变化,而且还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大炮,这就大大提高了后金兵的战斗力,初步改变了过去挨轰挨打的局面。从这年开始,后金已经能独立制造大炮,还有从明兵手中夺取来的,投降带过来的,大炮的数量也不算少了。为此,太宗在各旗成立一个炮兵营,各配备红衣炮和大将军炮计四十门。这次围大凌河城,太宗首次携带大炮,命令额驸佟养性率领汉兵,把大炮安放在通往锦州的大道上,堵截明朝援兵。

  以上各旗绕城及侧重西面防明锦州援兵,共托营盘四十五座,周围绵延五十里,他们各在自己防区环城挖掘大小四道壕堑:一道深宽各丈许,一道环前道壕再挖一条宽五尺、深七尺五寸的壕,铺上秫秸,覆盖上土。据此壕五丈远的地方筑墙,高丈余,墙上加垛口,远看如一道城墙。各旗还在自己营地周围挖掘一道拦马小壕,深宽各五尺【《东华录》,天聪五年八月;又《明与后金大凌河城之战史料片断》,载《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太宗发布命令:各旗将士严守阵地,不许放一人出城。他自己则整天高坐城南山冈,时刻注视城内动静。

  这一套严密的围困工事,称得上水泄不通,风雨不透,表明太宗此次用兵志在必胜的决心。连明人也惊叹不已:“逆奴围凌,连控四壕,湾曲难行,器具全备,计最狡矣!故虽善战如祖大寿,无怪其不能透其围。”此围“封豕长蛇,其毒螫乃至于此。”【《明与后金大凌河城之战史料片断》,载《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

  困守在城里的明将祖大寿等起初还不时地出动数十人、几百人的小股部队,或企图出城收割庄稼,或为骚扰,或作试探性的突围,都被后金兵给打了回去。有一次,太宗用计,把后金兵伪装成明援兵,引诱他们出城。祖大寿不知是计,果然率兵出城,中了埋伏,被杀得大败。祖大寿吃了多次亏,从九月下旬以后,再也不敢出战,总是城门紧闭。祖大寿惟一的希望是,朝廷能派大军来解救他们。的确,朝廷也作了颇大的努力。

  八月十六日,太宗围城才十天,松山城出动明兵两千前来支援。二十六日,辽东巡抚丘禾嘉与总兵吴襄、宋伟合兵六千赴援,与清兵大战长山(大凌河城东南)、小凌河间,被逐回锦州。九月十六日,太宗率军出击锦州,断绝对大凌河城的增援。至中途,他令众军暂停前进,带二百名亲兵到前边侦察。他沿着山脚,悄悄前行,等行至小凌河岸,突然与刚出城的锦州六千明兵遭遇。太宗刚穿戴铠甲,率二百名亲兵飞马过河,直冲明兵。明兵阵营大乱,纷纷掉头逃窜。太宗分军五队,直追到锦州城下。吴襄、宋伟出战不胜,退回城里【《明史》,卷261,“丘禾嘉传”;《东华录》,天聪五年九月。】

  二十四日,朝廷终于派监军张春会同吴襄、宋伟率战将百余员,马步兵四万余来解大凌河之围。过了小凌河,东进五里,筑垒列车营。后金兵扼守长山,明援兵不得进。二十七日黎明,明兵拔营,向大凌河城推进,在离城十五里的长山与后金兵接战。太宗亲率两翼骑兵直冲敌营,飞矢如雨;佟养性指挥汉兵发射大炮、火箭,明兵也以枪炮还击,霎时间,枪炮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声震天地。明兵挡不住飞驰而至的后金骑兵的冲击,吴襄营先乱,溃不成军。接着其他营也乱了套,纷纷溃逃。太宗预先在其归路埋伏精锐,凡逃经此路的明兵悉被歼灭。此役,张春和副将张洪谟、杨华征等三十三员将官被活捉,副将张吉甫、王之敬等死于交战,吴襄、宋伟等一小批将领侥幸逃掉。这次战役后,明朝再也没派援兵来【《东华录》,天聪五年九月。】

  援兵已绝,祖大寿和他的守城将士又面临着粮尽的严重危险。围困已两个月,城里储备的粮食眼看就要吃光,兵士宰杀战马充饥,马无草料,大批倒毙。老百姓更惨,他们很早就断了粮,成百上千的人都饿死了,勉强活着的人抢食死者身上的肉,用人骨当柴烧,所谓“炊骨析骸,古所没有。”【《明与后金大凌河城之战史料片断》,载《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有个叫张翼辅的,从城里逃出,诉说城里的惨状:粮食已经吃光了,先杀工役而食,现在又杀兵丁食之,军粮已尽,惟有大官还剩米一二升而已【《满洲秘档》,“大凌河杀人而食”。】

  在严密封锁中,太宗不断发动“政治”攻势。围城一开始,他就写信给祖大寿,劝他投降。其时,祖大寿在辽东有一个很大的封建家族,人口众多,家业豪富,权势显赫,毫无降意。太宗责令阵获的明将二十余人给他写信劝降,他本人还写了三封,一起送到城里,但祖大寿仍不投降,对来使说:“我宁死于此城不降也。”【《东华录》,天聪五年十月。】他之所以不降,就是担心后金随意杀人,顾虑身家性命,表示不相信太宗的话。太宗马上写信解释,说从前杀辽东人实有其事,我甚为痛悔,现在再也不妄杀一人,一律加以收养。二贝勒阿敏在永平屠戮汉官民,是他个人犯的罪行,已将其幽禁惩处。我愿与你及诸将军共事,故以肝膈之言,屡次相告。拖到十月中旬,“城内粮绝薪尽,兵民相食,大寿等力竭计穷”【《东华录》,天聪五年十月。】,才定下了投降的决心。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