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小说 > 女人慈禧 | 上页 下页 |
八三 |
|
卷五 柔手遮天的时代 1 道光皇帝生有9个儿子,在去世之时,长子、二子、三子已死,其余的六个儿子,有名的主要是:四子奕訢,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六子奕訢,人称鬼子六,慈禧就是依靠他成功地发动了祺祥政变;七子奕訢,就是后来光绪皇帝的父亲。 七王爷在父亲道光皇帝去世时,只有10岁。他的四哥即皇帝位,就赐封他为醇郡王,排行第七,人称七王爷。七王爷是皇帝的胞弟,少年时代自然风光无限,过着轻车裘马、荣华富贵的生活。 在七王爷19岁那年,生活发生了巨变:他奉旨成婚,他的身份开始令人侧目。 为什么?他本来就是皇弟,与皇帝有手足之情,就令人仰视;皇帝宠爱懿贵妃兰儿,亲自为懿贵妃的亲妹妹指婚给七王爷。血缘、亲情、裙带关系,哪一项都是让人刮目相看的,何况三者兼具?自然让朝野侧目。 祺祥政变之后,兰儿由贵妃一跃而为皇太后,就是慈禧太后,七王爷在政变之中是有功之臣,在随后的垂帘听政之中,更是最靠得住的附和者,他的身份自然更令人侧目了,头衔也一大堆:同治三年是加亲王衔,同治十一年正式封为醇亲王;先后任职正黄旗汉军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后扈大臣,管理善扑营、火枪营、神机营事务等职,担任这些军政要职之时,他不过才20多岁。 七王爷当然知道慈禧太后的淫威,更懂得持盈之道。 他亲笔题匾,悬挂在自己王府正堂:思谦堂。 壁上题写了一幅对联:福禄重重增福禄,恩光辈辈受恩光。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夜,皇城西南角太平湖畔的醇亲王府(今中央音乐学院)槐荫斋内,降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这一年,七王爷31岁。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傍晚,弥留数日的同治皇帝终于耗尽最后一丝气息,死于养心殿东暖阁,年仅19岁。 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思,参加御前会议的人员,在寒冷的夜晚,被火速地召到了养心殿西暖阁。他们是:惇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孚郡王、惠郡王、贝勒载治和御前大臣景寿、军机大臣李鸿藻、总管内务府大臣英桂、荣禄以及弘德殿行走徐桐、翁同龢、王庆祺等29人。 慈禧太后主持会议,这位执政十余年、几近40岁的女人,虽然刚刚经历了丧失亲子之痛,可是,依旧十分坚强地坐在那里,冷眼扫视着众大臣,清醒地控制着局面。她知道,此时不是悲痛的时候,更不是需要眼泪的时候,而是要镇静和果断,要有女皇的绝对威严。她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确立嗣皇帝。 依照宫中惯例,皇帝去世,要从低一辈中选定皇位继承人。同治皇帝去世后,没有子嗣,应该从他低一辈的溥字辈中选择近支宗室作为皇帝继承人。 当时,溥字辈中,只有两人:一是溥伦,一是年仅8个月的溥侃。前者的父亲是贝勒载治,不是奕纬的亲生子,而是过继子,不算宗室近支;后者是道光皇帝长子奕纬之孙。 最关键的是,如果立溥字辈的,就是为同治皇帝立嗣;一旦选定,同治皇后阿鲁特氏就是皇太后,慈禧太后就是太皇太后了,如果垂帘,那就是阿鲁特氏,而不是慈禧太后了。 溥字辈中选择皇位继承人,似乎成了问题。 那么,奕字辈呢?也似乎不妥:因为,奕字辈继位,咸丰、同治父子将置之何地? 剩下的就是载字辈了,可供选择的有数人:恭亲王之子和醇亲王之子。 同治皇帝病危时,曾由师傅李鸿藻代为批答奏章,同治面交一朱谕,上称:国事艰难,赖国有长君,可传位给朕叔恭亲王。 如今,载字辈中,又是自己的儿子与太后亲妹之子争夺帝位,深知太后手段的恭亲王,自然要退避三舍,再三声称:我要回避,不能即位! 当时,帝师李鸿藻急驰储秀宫,从袖中取出同治皇帝拟立恭亲王的遗诏。 慈禧太后大怒,当场撕碎了遗诏,冷冷地吩咐:轰出去! 西暖阁会议,精明的众大臣,谁也不敢造次,只是静候太后的旨意。慈禧太后当然不会轻易说话,只是等待大臣们的意见。 大臣们不说话,慈禧突然严厉地问:以后,如何垂帘听政? 众人大惊,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枢密大臣立即说: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请太后垂帘。 内务府大臣文锡一头冷汗:请择溥字辈中贤者,立为新君。 太后冷声问:谁可立? 有人说:溥伦。 亲王应声回答:溥伦是远支,不可! 慈禧太后立即说:溥字辈,没有当立者! 有人说:恭亲王子,载 ,年17岁,当立。 慈禧冷冷地说:不可!醇亲王长子,今年四岁了,是皇室至亲,应继承大统。 众人噤若寒蝉,连大气也不敢出。 慈禧平静地说:文宗(咸丰)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两太后)同一心,汝等敬听,则即宣旨! 众人出乎意料,大为吃惊。 35岁的醇亲王听说要立自己的儿子,面无人色,一下子栽倒在地上,连连碰头如捣蒜,继而痛哭失声,然后就昏倒在地。 众人上前搀扶,又是捏人中,又是捶背。七王爷终于醒了,但仍旧大哭。众人扶着他,仍然一再倒地。 2 醇亲王的昏厥,无济于事。西暖阁的混乱,很快化为乌有。 圣旨如山倒。宫中立即忙乱起来。 西暖阁会议结束大约一个小时,大臣潘祖荫、帝师翁同龢就拟定了一道懿旨和一道遗诏,立即赶往养心殿,面呈太后。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狂风呼啸,黄沙飞扬。 慈禧稳坐养心殿,不肯片刻耽误,立即派出一队亲兵,前往西城醇王府。 领队的孚郡王,高声宣读两宫太后的懿旨: 钦奉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懿旨: 皇帝龙驭上宾,未有储贰,不得已,以醇亲王奕訢之子载 ,继承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俟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特谕。 刚刚4岁的小载湉,此时还在睡梦之中。他被一群身着五颜六色服装的人叫醒了,糊里糊涂地穿上了一身从来没有穿过的黄色衣服,闹哄哄地被众人簇拥着,热热闹闹地被从没见过的媚笑包围着。小孩子的脸上依然挂着眼泪,不明白周围发生的一切。 然后,众人一齐跪伏在地,山呼万岁。 小载湉被陌生人抱着,非常无助,但一切都不可挽回了。他大声地哭喊,不停地哭喊。 路很漫长,夜也很漫长。小孩的哭声和寒夜的风声,在这冬季的深夜时分冷冷地萦回在京师的上空。 就这样,众人将幼帝抱进八乘黄轿,紧张而又隆重地迎入了紫禁城。 翁同龢这样写道: 寅正一刻,闻呼门,则笼烛数百枝入门矣。 余等通夜不卧。五鼓出。 两宫皇太后自然也是通宵不眠。 小载湉的黄轿接进了养心殿,近侍掀开帘子,发现小皇帝正在轿内酣睡,脸上泪痕未干! 众人将熟睡的小皇帝弄醒,簇拥着太后,拜见同治皇帝的遗体,顿时,宫内一片哀哭之声。然后,扈从大臣遵奉两宫太后懿旨,拥立小载湉到大殿即皇帝位,这位小载湉就是光绪皇帝。 宫廷中忙碌着同治皇帝的丧事和新皇帝的登基大典。 慈禧太后沉着冷静,这个时候,她却在考虑如何着手第二次垂帘听政。 第3天,礼亲王世铎领衔上奏,奏章的核心意思是:皇帝尚在冲龄,一切应办事宜,唯赖皇太后亲加裁决,庶臣下有所禀承。俟奉有谕旨,再将垂帘章程,悉心妥议具奏! 一句话,就是让太后再次垂帘听政。 这道奏章,当然立即恭呈太后慈览。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