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小说 > 女人慈禧 | 上页 下页
八二


  调查清楚之后,翁同龢主持刑部堂会,就案中疑点一一列举,明白表示:案情一日不清,决不草率复奏!

  刑部尚书桑春荣知道此案涉及大臣太多,不敢得罪人,害怕事情弄大,主张不宜节外生枝,维持原判。

  刑部侍郎翁同龢坚持己见,驳斥尚书之意见。双方展开激烈争议,相持不下。

  堂会最后决定,由帝师翁同龢代为起草奏折,请浙江巡抚答复案中所有疑窦、疏漏问题,驳令再审。

  大臣李慈铭在日记中写道:闻主此驳者,全出翁侍郎同和力,与尚书桑春荣争而得之。定议驳奏若侍郎者,可谓不负所职矣!

  翁同龢多次面奏慈禧太后,汇报案情,指出疑点,面承懿旨,彻查此案。

  慈禧太后传谕刑部:批准其奏请,由刑部出面,传谕浙江巡抚对杨案再行详鞫。

  案情正在加紧彻查之时,慈禧太后信任翁同龢,又交给他一项新的任务:与醇亲王承办同治皇帝陵寝工程;毓庆宫行走,担任新帝师傅。

  浙江地方官员千方百计拖延此事,办事之时,拖泥带水,想敷衍了事,不了了之。

  北京许多官员也牵涉其中,更不想将此案翻转过来,也一味地推诿,竭力维持原判。

  翁同龢公务再忙,依旧关注着杨乃武案,时常到刑部视事。他的侄子翁曾桂时任刑部主稿,承办杨案的复查事宜。

  许多时日过去了,没有结果。

  慈禧太后也很关注此案,特地召见翁同龢,问:此案究竟如何?

  翁同龢回奏:回皇太后,此案事关逆伦,人命至重,应请饬下巡抚,将案犯、人证一体解京听候复检,自然水落石出!

  慈禧太后觉得奇怪,彻查此案,为何如此拖拉?她立下懿旨:将此案所有人犯、人证、承审官等等,全部带到北京刑部,亲自审问,并在北京海光寺,当众对葛品连尸体开棺验尸。

  一庄人犯、人证、物证带到北京,由慈禧太后亲自主审。

  开棺验尸的结果,葛品连是因病至死,不是中毒身亡!

  这场冤案,就此大白于天下。京城、地方正直之士,无不切齿痛恨浙江巡抚杨昌濬、浙江学政胡瑞澜,想生吃其肉!

  可是,刑部尚书桑春荣年迈而平庸,还是不想得罪这许多的封疆大员,想从轻处置。大小官员们也从自己的私利出发,不想治陈巡抚、刘知县之罪,特别是刘知县与大学士宝鋆是乡榜同年!

  曾以杀安德海闻名的丁宝桢,时任四川总督,这时正在北京。他听说此事之后,认为杨乃武风流成性,不是什么好东西。他听说这是冤案,已经大白于天下,在朝堂不禁大怒,认为刑部不应该对此案平反,承办此案的地方官员没有失职,主张维持原判。他扬言说:葛品连死了三年,毒消骨白,据此不足以定虚实!

  丁宝桢听说刑部要追究浙江巡抚的责任,将他革职,并惩处有关官员,不禁大怒,竟然跑到刑部大堂,咆哮如雷,当面指责桑春荣尚书糊涂,威胁说:如果要翻这个铁案,将来就没有人敢做地方官了!

  湖南、湖北籍的在京官员,也持此议,附和维持原判。

  经丁宝桢这一惊吓,加上许多大臣的附和,本来就胆小的刑部尚书桑春荣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样,结案的参革之折,一改再改,一拖再拖。

  浙江巡抚带重金入京,四处行贿。另一刑部尚书皂保得了厚贿,公开主张不予平反。许多受贿大臣,或者是因同乡、同谊、同年等特殊关系的大臣出面为此案开脱,一时之间,朝野上下,闹得乌烟瘴气。

  帝师翁同龢、夏同善等人上书慈禧太后,明确指出:刑部提审勘验,系奉旨办理。现在,案情既然大白,就应该据实判决。

  生性倔犟的帝师夏同善,还特地与翰林院编修钟骏声、国子监司业汪鸣銮等28人,联名合词,赴刑部为杨乃武案鸣冤。

  慈禧太后召见翁同龢,询问杨案的结果。翁同龢介绍了京师和地方官员对此案的敷衍、拖拉,一再陈奏,认为必须平反。

  慈禧太后表示赞同。翁同龢 遂授意御史王昕,上书弹劾浙江巡抚和浙江学政杨、胡等人枉法欺君的行为,称他们肆意妄为,无所顾忌:若此端一开,以后更无顾忌,大臣尚有朋比之势,朝廷不无孤立之忧!伏请严旨查办,以肃纲纪。

  慈禧太后对交办的钦定大案,官员们如此拖拉,十分生气。览奏之后,对这些欺君罔上的官僚们越发震怒,下旨彻查严办。最后,翁同龢 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慈禧太后赞同,正式颁发谕旨:自浙江巡抚杨昌濬以下,所有涉案官员,分别情节轻重,给予革职、充军等处分。

  史官记载称:居中主持平反者,确为翁叔平。翁之背后,或必有恭邸隐为之助。

  慈禧太后觉得,小白菜在这场命案中虽然是冤枉的,但她的行为也存在问题,她怎么能容忍像刘公子和衙役这样的货色一次次的非礼?

  贺瑞麟编纂的《改良女儿经》完成了,进呈慈禧太后,她感觉不错,下诣颁行全国:

  女儿经,仔细听。早早起,出闺门。
  烧茶汤,敬双亲。勤梳洗,爱干净。
  学针线,莫懒身。父母骂,莫做声。
  哥嫂前,请教训。火烛事,要小心。
  穿衣裳,旧如新。做茶饭,要洁净。
  凡笑语,莫高声。人传话,不要听。
  出嫁后,公姑敬。丈夫究,莫生嗔。
  夫子贵,莫骄矜。出仁日,劝清政。
  抚百姓,劝宽仁。我家富,莫欺贫。
  借物件,就奉承。应他急,感我情。
  积阴德,贻子孙。夫妇和,家道成。
  妯娌们,分和顺。邻舍人,不可轻。
  亲戚来,把茶烹。尊长至,要亲敬。
  粗细茶,要鲜明。公婆言,莫记恨。
  丈夫说,莫使性。……

  ◆有关史料:

  《慈禧外记》:曾国藩之名,妇孺皆知而称之。然其所以能成此事业者,实慈禧知人善任,明于赏罚而有拔识之。当无事之时,盈庭济济,而独赏鉴于言行之表,尤非具卓识者不能。曾国藩之才能及其忠诚,太后信任极深,故卒能成其功也。除荣禄外,中外大官,无若曾国藩得圣眷之隆者。

  《清鉴》:德海既用事,朝士日奔其门,声势煊赫。恭王为所中,撤去议政权。

  《清帝外记》:孝钦御前太监小安,方有宠,多所宣索。王戒之。明日进膳,则悉用粗恶者。孝钦讶问,以六爷责言对。愠曰:乃约束及我日用耶!

  《清史稿》记阿鲁特皇后:(光绪)二年五月,御史潘孰俨因岁旱上,请更定谥号,谓:后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内,道路传闻,或称悲伤致疾,或云绝粒云生,奇节不彰,何以慰在天之灵?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