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李鸿章传 | 上页 下页
七三


  李鸿章还先后参观了造船厂、枪炮厂、钢铁厂、电报局、银行等,英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械化生产,使之感叹不已,说“天了不可端倪之物,尽在英伦!”李鸿章侧重考察英国“物质文明”,某些英人非议他未免逐未而忘本。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李鸿章对英国政教熟视无睹。他曾欣喜地表示:对于欧洲政教,自己过去只是“心领而未由目击”,这次“则见所见而去,尤胜于闻所闻而来。”他从英国等欧洲各国的现实中引申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生今之世,善教发为善政,其明效大验,有若是哉!”

  李鸿章的访问,受到英国工商界的关注和欢迎。伦敦汇丰银行在水晶宫举行盛大招待会,出席作陪者多达3百人,耗资6千英镑(合银3万余两)。伦敦商业总局召开千人欢迎大会,伦敦中国会、电报公司盛筵款待。英国大亨们慷慨解囊,意在借助李鸿章开拓中国市场。他们希望李鸿章返国后,“重为京师内外诸大臣之领袖”,继续执行妥协退让、“通商兴国”的政策,为英国在华活动“解羁释缚”。李鸿章被他们的虚情假意所蒙骗,误以为他们“竭诚尽敬,出人意表,令人永远不忘”,并一再表示与他们“实具同心”,异时返国,甚愿力促其成。

  8月22日,李鸿章离英赴美,横渡大西洋,于28日抵达纽约。正在海滨度假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地赶来,并于29日接见了李鸿章,“慰问周至”。美国国务卿还同李鸿章就“照镑加税”问题举行了会谈,表示“各国如允,美无不从”。9月3日李鸿章会见美国信奉基督各教会领袖,就美国来华传教士的活动和“孔子之道与耶稣之道”的异同等问题交换了意见。美国教会领袖大肆宣扬来华传教士在宗教、慈善事业和文化方面对中国的所谓“功德”,力图把侵略说成“友谊”,并感谢清廷和李鸿章保护在华的美国教会和传教士。

  李鸿章一面“谦逊不遑”,一面为美国来华传教士唱赞歌,说他们没有刺探情报、干涉内政、侵犯官权之事,反而作了许多兴办学校和医院、募捐赈灾、倡导禁烟等公益事业。美国教会领袖听了之后,“无不畅然意满”。李鸿章还对美国教会领袖谈起的所谓“大道”问题,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基督之福音,实近于吾儒之圣道。”不管别人怎样评论,他个人“惟主二教相近一语而已”。美国教会领袖则把“孔子之道”比作“车轮”,把“耶稣之道”说成“御者”,“御者转其车轮,行平万里”,“欧美之兴,基于此矣。”其实,李鸿章和美国教会领袖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都不能科学的评价分别以“孔子之道”和“耶稣之道”为核心的中西文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美国教会领袖公然扬西抑中,把“耶稣之道”说成是凌驾于一切文化之上的主宰,无疑是美国资产阶级对外扩张心理的反映,而李鸿章所提出的“二教相近”的主张,却明显的表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豁达胸怀。

  李鸿章在美期间,还参观了费城的独立厅、自由钟、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及其图书馆。9月5日李鸿章离开华盛顿前往英属加拿大,在美加交界处,参观了著名景观尼亚加拉大瀑布。抵加后,李鸿章从多伦多转往西海岸的温哥华,于9月14日搭乘美国太平洋轮船公司航船,横渡太平洋,踏上了归途。他因“马关议约之恨,誓终身不履日地”,途经日本横滨,拒不登岸,改乘招商局“广利”号轮船返国,10月3日到达天津。李鸿章此次出游,从3月28日寓沪至10月3日返津,历时190天,行程9万里,遍访欧美五大强国,在有清一代历史上实属罕见。他陈述返国时的心情说:“忽从西海,重复东华,去日几何,辄有东坡还朝如梦中之慨!”

  李鸿章出访欧美,有得有失。失之于外交。他肩负的外交重任,一是签订“中俄密约”,二是商讨“照镑收税”。后者被拒,前者贻害无穷。可悲的是,李鸿章引虎自卫而不悟,回国后反而沾沾自喜地对黄遵宪说:“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他天真地以为一纸密约,给国家争得了“二十年无事”的“天下太平”。但是,残酷的现实,很快就粉碎了李鸿章的幻梦。《中俄密约》签订年余,德、俄即狼狈为奸,先后强租胶州湾和旅顺、大连,其他列强也竞相宰割中国领土。与中国订立密约的俄国率先伸出魔掌,使清廷迷惑不解,而李鸿章却开始有所省悟。李鸿章在写给驻美公使伍廷芳的信中,反映了他的内心深处的微妙变化:

  德约甫成,俄事又起,群雄环伺,正无了期,当局者真有朽索六马之惧。美邦政教人情,诚如尊指。论者皆云宜结为援。中国所需,自应取材于此。至于根本至计,尤在变法自强。彼既不肯为我祸,亦岂肯为我福。子舆氏有言: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恃人终难久也。

  李鸿章出访欧美,除了外交方面的失计外,在思想方面却颇有所获,这主要表现在他对欧美“立国政教”的认识,从过去的“耳食”经过亲自考察而有了实感,并进而与中国国情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欧美“上下一心”,中国“政杂言庞”的结论。因此李鸿章在觐见光绪和慈禧时,就“沥陈各国强盛,中国贪弱,须亟设法。”

  §“维新之同志”

  李鸿章本想借助出访欧美之机,“再握大权”,还督直隶,重温“坐镇北洋,遥执朝政”的旧梦。欧美列强也热切地希望清廷对李鸿章能够“优加信任,重界大权”,使之东山再起。然而,事与愿违,李鸿章归国之后,于10月24日奉命在总理衙门大臣上行走。总理衙门大臣分为三类,即总理各国事务亲王、郡王、贝勒;总理衙门大臣,以军机大臣兼任;总理衙门大臣上行走,由内阁、各部院满汉堂宫内特简。李鸿章属于第三类,没有什么实权,“听其为伴食之宰相”而已。清廷就在任命李鸿章在总理衙门大臣上行走的同一天,又以李鸿章擅入圆明园游览,“殊于体制不合,著交部议处”。10月21日出访欧美归来的李鸿章,曾便道径游圆明园,凭吊废园遗址。殊不知当时慈禧、光绪正在主持修复圆明园的工作,每隔数日必亲临督视,所以该园已非废园而成为禁地了。李鸿章万里远归,未暇详询,出于好奇,贸然入游,法无可恕,情有可原,部议革职,“得旨加恩改为罚俸一年,不准抵销”。

  李鸿章既为“伴食宰相”,又以私游圆明园之细故,“奉旨河责,不为元老留体面”,因而深知政敌耿耿于怀,“忌者犹不能相忘”,不能掉以轻心,应该采取“韬晦”之计。李鸿章的亲信吴汝纶也劝他“宜少从韬晦”,遇事“虚与委蛇”,以免受到“语穽心兵,含沙射影者”的伤害。

  正当李鸿章继续“韬光养晦”之际,列强通过政治性贷款、攘夺路矿特权、强占领土并在特定地区建立势力范围等手段,把中国拖到了被瓜分的边缘。负责对外交涉的总理衙门,事实上扮演了半推半就的出卖国家主权的角色。李鸿章作为总理衙门的一员,参与了诸如政治性贷款、租借土地等重大问题的外交谈判,并会同翁同龢等先后与德、俄、英三国签订了胶澳、旅大、九龙租借条约。据维特供认,中俄能够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同俄国贿赂李鸿章 50万卢布、张荫桓25万卢布有关。当然,总署大臣包括李鸿章在内,对列强的侵凌,无不忿然作色,对清朝的前途,更是忧心忡忡。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