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李白传 | 上页 下页 |
四三 |
|
§两曜相会 天宝三载五月,四十四岁的李白和三十三岁的杜甫初次相会于东京洛阳。 这时杜甫正寓居洛阳仁风里姑父家中。姑母已于前年去世,她在世时待杜甫如同己出;姑父也很看重杜甫的才学。因此,杜甫从家里偃师县的陆浑山庄来东京时,和过去一样,仍在该处居住。陆浑山庄虽然简陋,也还安适;他和夫人杨氏结婚未久,感情也很好。但因杜甫此时正值盛年,用世心切,所以总是跑到洛阳来,出入翰墨之场,奔走诸侯之门,从事干谒活动,以求进身之路。几年过去了,虽然在社会上已小有文名,但从二十四岁举进士落第以来,至今仍是布衣,心中不免有些抑郁。东京的纸醉金迷,官场的尔虞我诈,翰墨场中的文人相轻,更使杜甫日生厌倦。回到偃师乡下去吗?又觉得不甘心;继续待在东京吗?又实在没意思。 杜甫正在苦闷之中,想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倾心畅谈,忽听得待诏翰林的李白,“赐金还山”,路过洛阳。这消息好像闷浊的空气中吹来一股清风,使杜甫不胜欣喜。李白大名,他耳闻已久,可惜一直没有机会见面。李白二十五岁初游江东之时,杜甫在河南巩县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子;李白家居安陆时期,虽然往来中原,但杜甫又出游吴越;杜甫漫游齐鲁时,李白却在远游江淮。这一次,杜甫终于要和他渴慕的人见面了,但他不知这位曾经待诏翰林的学士,这位敢于让“高将军”脱靴的狂客,可会和他这个山林野逸订交?他想他要和李白交往,实在是高攀。但又转念一想,自己少年时代初游翰墨场,就曾受到郑州刺史崔尚和豫州刺史魏启心的赞扬,说他的文章很像班固、扬雄;而且鼎鼎大名的文坛前辈李邕和王翰,一个“求识面”,一个“顾卜邻”。虽然他们是意在鼓励后进,自己总算是头角峥嵘。近十年以来,虽然干谒不遂,倒已写了几百篇诗文,其中《望岳》、《登兖州城楼》、《房兵曹胡马》、《画鹰》等首,放在当代诗坛上比谁也不逊色。杜甫终于鼓起勇气出席了洛阳人士为李白洗尘的宴会。 当杜甫步行赶到天津桥南有名的酒商董糟丘开设的“洛阳酒家”时,宴会已快开始,主客正在纷纷入席,竟忘了把他介绍给李白。他原来想像李白必是头戴学士帽,身穿宫锦袍,红光满面,意气洋洋。现在他却看见一个头戴角巾,身穿葛服,完全是隐士打扮的人坐在首席。要说他不是李白,那今天的首席除了李白还会是谁呢?要说他就是李白吗,为什么是这样一身装束?他看李白果然如像人们传说的那样,眉宇轩昂,神清气朗,两只眼睛如同饿虎一般。但仔细一看,那眉宇之间却隐隐浮现出痛苦的皱纹,那神情之中却带有一种萧索的意味。虽然也谈笑风生,甚至发出爽朗的笑声,但仔细一听,他的笑声总好像有些勉强,而且尽谈些风花雪月,草木虫鱼。谁要问起他待诏翰林的事,他总是巧妙地回避开去。席间大家都忙于客套应酬,只有受冷落的杜甫把这一切看在眼里。 然而偏偏是被人冷落的杜甫受到李白的注意。李白发现这个屈居末座的人频频向自己投来敬慕的目光,却一言不发;李白发现主人劝酒时常常把他忘记,他却是镇静自若;李白还发现满座只有他面容清癯,穿著朴素,然而也只有他使人感到风清骨峻,脱略凡俗。李白便向邻座打问他的姓名,那邻座只从他正在往外吐的鱼骨中带出两个字:“杜二。”于是,李白便站起身来,持壶在手,一边说道:“来而不往,非礼也!”一边把众人的酒杯一一斟满,然后说道:“让我借花献佛。”紧接着便看定了杜甫,又加上一句:“让我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①的作者杜子美敬一杯。”这一下不仅出乎大家意料,而且也出乎杜甫意料,他连忙站起来,激动得把李白给他斟得特满的酒弄洒了一半,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了。一口饮完杯中的酒以后,只望着李白欠身,拱手;李白一口饮完杯中的酒以后,也望着杜甫拱手,欠身。杜甫的眼睛不觉湿润起来,李白的眼睛闪着亲切的亮光,两人虽然没有多说话,却彼此都觉得说了很多。 ①杜甫诗《望岳》句。 第二天,杜甫在李白寓所里倾心畅谈,直到深夜。李白谈了待诏翰林和赐金还山的真相以后,说道:“总而言之,待诏翰林前期可谓‘骑虎不敢下’,待诏翰林后期可谓‘攀龙忽堕天’。其中滋味,你就可想而知了。”杜甫听了,才知道李白一身隐士打扮和满面萧索神情的由来,不禁感慨系之:“我先前可羡慕你啦,谁知竟是这样!真正是‘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啊!”然后又安慰李白说:“那么你这一次去朝,塞翁失马,又焉知非福呢?”李白说:“祸还没有完呢,哪说得上福?我这一走,高力士未曾报得脱靴之仇,张垍未曾消得夺袍之恨,恐怕未必就此罢休。”于是李白便把他意欲从高天师受道箓的打算,告诉了杜甫:“从此遁入方外,为三十六帝之外臣,不受他人间帝王权贵的管辖。”李白说着故意摇头晃脑地又吟了两句诗:“抑余何为者?身在方士格——我已身为方士,他们还能把我怎么样呢?”杜甫无限同情地看看李白说:“吾兄用心可谓苦矣!”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