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康熙 | 上页 下页


  他见苏克萨哈爵秩虽然低,班次竟居第二,仅次于索尼,一旦索尼归天,苏克萨哈有可能依次递补,代替索尼总揽启奏和批红大权。鳌拜对此耿耿于怀。加之黄旗与白旗之间的历史积怨较深,两人遇事争吵不休,积怨成仇。鳌拜便利用黄白旗之间的矛盾,在三旗内部挑起争端,打击苏克萨哈。

  鳌拜把许多年前圈占北京附近田地时,由于多尔衮利用权势造成的黄白旗之间的矛盾重新挑起,要求重新圈换土地。这一计谋果然引起两黄旗大臣的共鸣,造成八旗纷纷要求重新圈换土地的形势,对太皇太后和年幼的皇帝施加压力。当户部一些白旗大臣从安定国计民生出发,反对圈换土地时,鳌拜便要将这些官员处死,强制推行圈换土地的政策。尽管康熙帝出面调解,不准鳌拜所奏,鳌拜还是捏造罪名,将一批反对圈换土地的官员处斩了。

  圈换土地事件造成的危害深远。再次加深了黄白旗之间的矛盾,在四大臣中打击了苏克萨哈,使过去四辅政大臣协商一致的原则打破了,为鳌拜结党营私、擅权乱政开了方便之门。此后,鳌拜便大肆地拉帮结伙,结党营私。他把自己的儿子和亲信安插在内大臣、大学士、六部尚书等重要位置上。国家大事多是先在家里商量好了,再拿到朝堂上宣布。康熙皇帝逐渐长大,也逐渐提高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鳌拜开始有所戒备,并多次进行抵制和斗争。但鳌拜决定了的事,若是康熙帝不同意,鳌拜就终日在朝廷上吵闹,逼得康熙帝非点头不可。哪个大臣敢提出异议,他就寻找借口想方设法把他杀了。有一次,康熙皇帝想指定一个人当户部尚书,鳌拜却想安插他的一个亲信,但对皇帝亲自指定的人又不好驳回去,他就下命令让这两个人同时担任户部尚书。

  自从鳌拜挑起圈地事件,朝廷百官人心惶惶,要求皇帝亲政的呼声越来越高。在百官的推动下,辅臣索尼等于康熙六年(1667)三月,“奏请皇上亲政”。六月,索尼去世。康熙见鳌拜更加骄横,四大臣辅政体制已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经祖母太皇太后同意,定于七月初七举行亲政大典。这天,康熙皇帝身着龙袍,头戴皇冠,御临太和殿,躬亲大政。

  康熙亲政,昭示着辅政大臣的权力下降了。可是鳌拜擅权的野心却进一步发展,想乘机越过苏克萨哈、遏必隆,代替已故的索尼,攫取启奏权和批理奏疏权,成为真正的宰相。他见自己的计谋不能实现时,又试图拉苏克萨哈一起干预朝政。苏克萨哈诚心归政于皇帝,不愿与鳌拜同流合污,并坚决抵制鳌拜的卑劣行径。当鳌拜的权力欲望得不到支持和满足时,便转而陷害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见鳌拜的权势很大,自己无法与之抗争,便产生了隐退的念头。他于皇帝亲政的第六天,以“身婴重疾”为由,上书要求“往守先皇帝陵寝”。

  苏克萨哈此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表明由于鳌拜的专横,自己不得不隐退;二是试图以自己隐退的举动迫使鳌拜、遏必隆也一并辞职交权。但康熙皇帝毕竟年轻,对苏克萨哈的困难处境及其苦心并不十分了解。

  见他突然奏请守陵,“不解所谓”。鳌拜正要陷害苏克萨哈,便借机大做文章。他于七月十七日排斥可能持不同意见的大学士,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颠倒黑白,给苏克萨哈编造了“不欲归政”等大罪二十四款,议定之后向皇帝奏报,称苏克萨哈“存蓄异心,论如大逆,应与其长子内大臣查克旦皆磔死”,其余子6人、孙1人、兄弟之子2人,无论已到年龄未到年龄,皆斩决籍没。族人前锋统领白尔赫图等,皆斩决。康熙皇帝这时才知道,鳌拜等怨恨苏克萨哈经常与其争论,积怨成仇,要置苏克萨哈于死地而后快。康熙“坚执不允所请”。但是鳌拜连日强奏,不达目的不肯罢休,最后康熙只把对苏克萨哈从分解肢体的酷刑改为处绞,其他都按其原议行刑。鳌拜专权作恶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

  鳌拜冤杀苏克萨哈之后,更加肆无忌惮。凡起坐班行,自动列于遏必隆之前。一切政事先在家里议定,然后施行,并将部院启奏官员私自带往家中商量。他拉帮结伙公然抗旨,严重威胁皇帝的权威。这是康熙帝不能容忍的。他不动声色地作铲除鳌拜的准备。

  康熙皇帝深知鳌拜长期掌握朝廷大权,树大根深,很难对付,如稍不谨慎,走漏风声,就会打草惊蛇。

  他为此动了一番脑筋。想了一个办法:按清朝的规矩,下令选了一部分满族权贵的子弟,在自己身边供差遣和充当贴身侍卫。这些侍卫都是跟皇帝年龄差不多、体格健壮腿脚灵活的少年。康熙帝每天和他们做相扑游戏,练习摔跤。鳌拜进宫办事,康熙帝也装着不在意,照样玩得热热闹闹。鳌拜见了感到好笑,感到皇帝只知道打闹玩耍,便没有放在眼里。

  有道是欲擒故纵。康熙帝也采取了这一战略。他曾给鳌拜父子分别加过“一等公”、“二等公”的封号,以后又分别加了“太师”、“少师”封号,至此,鳌拜父子真的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康熙以此麻痹他们。

  内秘书院侍读熊赐履疏言“天下治乱系宰相”,点明鳌拜的危害。康熙帝以为时机尚未成熟,便斥他“妄行冒奏,以沽虚名”,声称要给予处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