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白居易 | 上页 下页
一三


  白居易强烈反对,他上疏说:“宰相者,人臣极位,天下具瞻,非有清望大功,不可轻授。王锷既非清望,又无大功,若加此官,深为不可。”同时他还尖锐地指出:王锷做节度使,不顾地方凋残,只顾大肆收刮,以致淮南地区民不聊生。他把搜刮来的大量财物,亲自带来京城,美其名曰贡赋的盈余,进奉皇帝。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现在倘若让他如愿以偿地做起宰相来,恐怕天下的人知道了会说陛下收了王锷的进奉才让他做宰相的。我还恐怕各道节度使,从今以后都要效法王锷搜刮人民来谋求宰相。

  宪宗看完白居易写的这篇《论王锷欲除官事宜状》后,觉得有理,同时又由于白居易的再三力谏,为保护面子,只得给王锷加了个检校司徒、河中尹、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把他打发到江西去了。

  就在王锷来朝的时候,原山南东道节度使、守司空、同平章于頔,同山南东南节度使裴均,俩人均请入朝。他们入朝的目的,显然不是只想挂个宰相的头衔,而是想掌握实权。白居易看出他们的用心,于是据理陈述利害,提醒唐宪宗拒绝他们。可是唐宪宗接受了他们的“累有进奉”,终于诏准他们入朝了。不仅如此,唐宪宗还把长女永昌公主嫁给了于頔的四子,成了亲家。可见唐宗宪的昏庸。

  元和四年(公元899年)春天,南方及京畿地区久旱成灾,赤地千里,路有饿莩。唐宪宗以久旱不雨,下了一道“罪己诏”。白居易得知后很感动,在一首《贺雨诗》里,他说:“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宗,敢贺有期始,亦愿有其终。”意思是勉励皇帝能从此开始,体恤人民,多做些于人民有益的事。他又上书奏道:“皇帝空言‘罪己’是不够的,要让人民真正得到实惠,最好是减轻或免除缴纳租税。因为人民遇上荒年,谷物歉收,已经难以为生,还要交租纳税,在差吏的催迫征收之下,势必活不下去。希望皇帝能广播皇恩,对江淮受灾地区,按灾情轻重,或减租,或免租,以救灾民于水火之中。”

  白居易奏请免除江淮地区的租税,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江淮人民来说,显然是有利的。从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来看,也是有好处的。因为人民久经兵革之害,疲惫已极,现在人祸未了又加天灾,真是苦不堪言。若再催逼赋税,人民走投无路时,不得不铤而走险,反抗暴政。唐宪宗看到了这一点,一来怕逼迫过甚,灾民造反,危害自己的统治;二来也想笼络民心。于是很快就诏准了白居易的奏请。

  九月正是开始和籴的季节,白居易对和籴害民,深有体会,便立即上疏主张把配户改为开场自籴,或者和籴改为折籴。和籴本来是官府出钱,百姓出谷,两相商量,然后交易。政策本身并不坏,可以调节谷价,免得谷贱伤农。可是后来却变成府县散配户人,等于摊派,不仅不是商量定价,而是少给钱。这还不算,还得百姓送到指定地点,苟有稽迟,则被追捉迫蹙,甚至鞭挞,比追讨赋税还严重。号为和籴,其实害人。白居易由于熟知其情,主张有司出钱,开场自籴,谷价稍高一点,卖谷的人自然多起来,前弊自除。

  如果不愿开场自籴,可采取折籴,就是折青苗税钱,使纳斛斗,然后给现钱。故而白居易在《论和籴状》说:

  “由是而论,则配户不如开场,和籴不如折籴,亦甚明矣!臣久处村间,曾为和籴之户,亲被迫蹙,实不堪命。”

  然而这种对人民有利的意见,唐宪宗却听不进去,不予采纳。

  白居易对朝政出于一片忠诚,的确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是他的劝谏却很少得到宪宗的采纳,使他感到非常苦闷:

  中园何所有?满地青青葵。
  阳光委云上,倾心欲何依?

  他觉得自己是匹千里马,但无人赏识: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他把自己的言论,比做古琴发出的古声,由于“不称今人情”,再加上有人干扰,便得不到宪宗的听从: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