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耶稣 | 上页 下页
一五


  5. 十二门徒

  耶稣倡导的天国运动很快就赢得了不少犹太人的支持,形成一个犹太教的新教派。因为耶稣是拿撒勒人,所以人们称这个新兴的小教派为“拿撒勒派”①。这个新兴的小教派人数不算太多,但充满了活力,使古老的犹太教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耶稣深知,要想使拿撒勒派发展成犹太教内的主流派,通过天国运动来振兴犹太民族,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集团帮助他发动、组织、教育和领导群众。于是,他开始在众多的追随者中间注意物色人才。经过仔细的观察和慎重的考虑,耶稣挑选了十二个门徒,以象征古以色列人十二支派之数来代表整个犹太民族。这十二门徒是:

  ①参看《使徒行传》二十四5。

  西门彼得(西满伯多禄):原名西门,是迦百农的渔民,和弟弟安得烈原先是施洗约翰的门徒,经施洗约翰的指引转而追随耶稣。西门性情刚猛,以自己的忠诚、勇敢在众门徒中赢得了很高的威信,被公认为十二门徒之首,是耶稣最亲密的三个门徒之一。耶稣对西门非常器重,给他起名叫“矶法”(刻法,Kepha,是阿拉米文的音译,意思是“磐石”,希腊文译作“彼得”,因此一般称他为“西门彼得”或只称“彼得”,以与十二门徒中另一个名叫西门的相区别),曾亲口夸奖他说:“你是彼得,我要在这磐石上建立我的教会……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马太福音》十六18~19)

  安得烈(安德肋):是西门彼得的弟弟(一说是哥哥),迦百农的渔民,为人忠厚老实,有长者之风。他是最早追随施洗约翰的人之一,后来听施洗约翰称赞耶稣是弥赛亚,在施洗约翰的指引下和哥哥西门彼得一起跟从了耶稣。

  雅各(雅各伯):迦百农渔民西庇太(载伯德)的儿子,耶稣的表弟。雅各性格暴躁,耶稣给他起名叫“半尼其”(波纳尔革,Boanerge,是阿拉米文的音译,意思是“雷霆之子”),在十二门徒中又被称为“大雅各”以与另一个名叫雅各的门徒相区别。雅各也是先追随施洗约翰后来又追随耶稣,成为耶稣最亲密的三个门徒之一。约公元44年雅各被犹太当局杀害,是十二门徒中殉道最早的人(《使徒行传》十二1)。

  约翰(若望):大雅各的弟弟,耶稣的表弟,在十二门徒中年龄最小,最为耶稣所喜爱,是耶稣最亲密的三个门徒之一。据说耶稣去世以后,约翰在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厄弗所)长期主持教会工作,直到公元1世纪末才寿终,《新约圣经》中的《约翰福音》、《约翰书信》、《启示录》都是他的作品。

  腓力(斐理伯):伯赛大人,会讲希腊语,是耶稣在加利利最早选召的门徒之一。待人热情,肯帮助人,跟随耶稣后,又介绍自己的朋友拿但业(纳塔乃耳)跟随耶稣。

  巴多罗买(巴尔多茂禄):据说又名拿但业,为人坦诚朴实,耶稣曾称赞他“心里没有诡诈”(《约翰福音》一47)。

  多马(多默):又名“低土马”(狄狄摩;多马是个希腊名字,阿拉米语音译为“低土马”),是一个比较希腊化的犹太人。为人审慎,不轻信,不盲从,办事稳健。

  马太(玛窦):又名“利未”(肋未),原是一名税吏,交游甚广,精明干练,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活动能力极强,在税吏阶层人士中很有影响,是“罪人”悔改得救的代表人物。据说,《新约圣经》中的《马太福音》就是他的作品。

  雅各(雅各伯):是亚勒腓(阿耳斐)的儿子。据说他的母亲名叫马利亚,是耶稣的母亲玛利亚的同辈亲属,因此他也是耶稣的表弟。因与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同名,故又称“小雅各”。小雅各为人老成持重,善于思考,有远见。公元44年大雅各殉道后,据说小雅各继任耶路撒冷原始基督徒社团的领袖,约公元48年与彼得一同主持了耶路撒冷宗教会议(《使徒行传》十五6~21),《新约圣经》中的《雅各书》可能就是他的作品;公元62年耶路撒冷发生犹太人暴动,小雅各殉难。

  达太(达陡):又名犹太(犹达),是小雅各的弟弟,耶稣的表弟。为人平易谦和,善于联系群众。据说《新约圣经》中的《犹大书》可能就是他写的。

  西门(西满):加利利人,奋锐党成员,勇武剽悍,富有武装斗争经验,通过他可以了解奋锐党等犹太激进派的动态并对他们施加影响。

  加略人犹太(犹达斯依斯加略):是十二门徒中惟一的一个非加利利人,聪明能干,足智多谋,善于管理,对犹太民族复兴运动极为热心,耶稣让他掌管钱袋,负责他们这个小团体的经济;只是他锋芒毕露,爱表现自己,名利之心过重,最终堕落成出卖耶稣的叛徒。①

  ①学者们对“加略”一词的解释很不一致:有人认为“加略”是犹太南部的一个地名;有人认为是指以萨迦支派;有人认为是犹大的姓氏;有人认为在希腊文中“加略”一词与“匕首党”的发音近似,因此,“加略人”可能是“匕首党”之误,犹大可能是奋锐党中最激进的匕首党人;有人认为无法考证。

  耶稣把这十二个人团结在自己身边,成为他们这个新兴教派的领导核心,并经常派他们到各地去宣传天国的福音,扩大本教派的影响。

  6. 医疗传教

  你的信救了你。(《马太福音》九22)

  当时,犹太下层平民不仅要为起码的温饱生活苦苦挣扎,而且在精神生活方面,除了异族压迫的痛苦外,还要忍受撒都该派、法利赛派等宗教贵族的歧视,因为他们不懂《律法》,很难严格遵守那些繁琐的宗教礼仪而被视为“罪人”。因此,背负着生活压迫和精神压迫双重重担的犹太下层平民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不少人为生活所迫而身患重病,不少人因忍受不了精神上的折磨而悲观失望,甚至精神崩溃成为精神病患者(即所谓“被鬼附着的人”)。由于医学不发达,人们对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只好求助于宗教,认为疾病的根源在于人本身有罪,这罪使恶鬼附体,从而产生了疾病,治病就是把附在病人身上的鬼赶出去并使罪得赦。

  耶稣长期生活在民间,以其超人的聪慧学习、积累了不少医药知识,对下层平民的心理状态更有深刻的了解与体会。他不同意巫医驱魔的办法,但他认为不少疾病其实是沉重的精神负担而引起的错觉,心理因素占主导地位,只要用一种正确的不可抗拒的精神因素“驱逐”了这种错觉,病人就会痊愈。作为一名虔诚的犹太教徒,耶稣认为这种不可抗拒的精神因素就是对上帝的信仰,信仰能够产生力量,力量又可产生奇迹,可以医治百病,可以起死回生。他坚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马可福音》九23),信心甚至可以移山倒海(《马太福音》十七20),信心是解除人们精神枷锁的惟一力量,是医治和拯救人类的惟一力量,唤起人们的信心不仅是解除人们疾病的手段,也是实现天国运动的有效手段。

  耶稣在开展天国运动的同时,出于对病人的怜悯,使用这种“信心疗法”治好了不少病人,人们把这些事作为耶稣所行的神迹来广为传扬。不过耶稣从来不把治病赶鬼作为自己事业的目的,也从不用这种方法使人们相信他是上帝的儿子,是弥赛亚。他每治好一个病人,就告诉那病人说:“你的信心救了你!”这种做法在人们心中增添了启发信心的积极作用,不少病人诚心诚意地来找耶稣求他治疗,于是耶稣也就根据需要使用这种医疗传教的作法。他曾使瞎子看见,聋子听见,哑巴说话,瘸子行走,麻风病人洁净,精神病人清醒,甚至使“死人”复活。不过,这些“神迹”都是行在有信心的人身上,对没有信心的人耶稣从来不使用这种方法。例如,拿撒勒人没有信心,耶稣就不在拿撒勒行“神迹”(《马可福音》六1~6),希律·安提帕为了好奇而要求耶稣行神迹,就被耶稣拒绝(《路加福音》二十三8~9)。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