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列夫·托尔斯泰 | 上页 下页


  11岁的孩子,未来的作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耽于幻想,想在自己的一生中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他时而想从烟雾弥漫的房子里救出妇女和儿童,或者阻拦住脱缰的奔马,救出马蹄下垂死的骑手;时而他又幻想自己是个将军,指挥着千军万马驰骋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

  从莫斯科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后,托尔斯泰对生活的看法有了变化。他同过去一样喜欢到村子里去,到农民的院落、木屋里去,同昔日的伙伴玩耍。

  可是现在他开始觉察到过去未曾留意的事物。他看到了衣衫褴褛的农民,倒塌了的农舍,饥饿的牲口。他把农奴贫困的生活与自家的贵族生活作了比较,开始思考生活不公平的问题。

  1840年,图拉省发生了旱灾,许多牲口饿死了,不少农民因饥饿而丧生。托尔斯泰家卖掉了部分田产,用这笔钱给农民买了粮食。所有这些都引起了富有同情心的托尔斯泰的注意。大姑妈阿奥斯坚—萨肯看到人间的种种苦难,感到人生没有意义,就抛弃了贵族家庭到修道院隐居去了。另一位姑妈彼尤什科娃—伊里尼奇娜成了托尔斯泰兄弟的监护人。她是喀山省省长的夫人,住在喀山,因此就把孩子们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莫斯科一起带到喀山去。

  §第二章 涉世之初在喀山

  喀山是伏尔加河中游和卡马河流域的最大城市。

  冬季,周围各省的富裕地主家庭都聚集到喀山来,在这儿举办家庭演出、晚会和舞蹈会,尽情地享乐。

  托尔斯泰兄弟就住在彼尤什科娃姑妈家里,他们感到这里的环境和气氛迥然不同,对孩子们的教育没有任何人负责。彼尤什科娃姑妈也是个醉心于奢侈生活的人,她总是自顾不暇,不是在家里举行舞会,就是去拜访喀山的名门望族,对孩子们则是放任自流。

  不久,大哥尼古拉从莫斯科大学转学到喀山大学,2年以后,二哥谢尔盖和三哥德米特里也考入了大学。

  这时,托尔斯泰在教师的指导下准备报考大学的东方语言系。他一丝不苟地钻研各门学科,读了很多书。

  但他最感兴趣的主要是文学作品,书籍在他的眼前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

  托尔斯泰喜欢民间故事、民间诗歌作品,丰富多采,富有表现力的俄罗斯语言把未来作家迷住了,他对俄罗斯语言的喜爱贯穿在他的一生中。

  俄国作家格里戈罗维奇的中篇小说《苦命人安东》引起了托尔斯泰的极大兴趣。他喜爱作家以爱抚的笔触描写俄国农民。后来,托尔斯泰回忆道:“我记得,当我还是个缺乏自信的16岁的孩子的时候,《苦命人安东》所给我带来的感动和喜悦,它使我愉快地发现俄罗斯农民是我们的养育者,我想说,也是我们的老师。”

  托尔斯泰刚刚迈入青年时代,他就思考过许多问题,从哲理上该认真思考生活的意义。他想:“难道人不会得到幸福吗?也许惯于忍受厄运的人就不会是不幸福的。”他认为,只要有忍耐性,只要学会忍受生活中的一切烦恼,一切痛苦,那么生活就会是幸福的。为了证实这一点,他走到烧旺的火炉旁,狠狠地烤着自己的双手,然后又立刻把手伸出通风窗口去冻;他双手拿起厚厚的大辞典,举过头顶,直到举到不能坚持为止;他走进贮藏室,用短马鞭抽打自己,一直抽到身上出现血痕。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使自己学会忍受寒冷、疼痛和其他痛苦。他想,如果这些都能忍受了,那么今后生活中就不会再感到烦恼,也就是幸福的了。

  托尔斯泰在思考生活意义的时候,又重新思索在他周围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宗教问题。阅读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著作,使他对宗教产生了疑团。但是,不久这种对宗教的批判态度又被笃信宗教的情感代替了。特别是读了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思想录》以后,认为人信奉宗教,并不会失去什么,否则他就有遭遇终生苦难的危险。后来,他对宗教又产生了怀疑,不仅怀疑上帝的公正,而且怀疑上帝的存在。他在心里暗暗地祈祷,上帝能在梦中或以某种奇特的方式来证明自身的存在该多好啊!

  在不断的探索中,托尔斯泰对生活树立了新的观点。后来,他在中篇小说《青年》中写道:“这种观点的实质就是坚信,人的使命就是力图达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这种完善是容易做到的,可能的和永无休止的。”

  1844年5月,16岁的托尔斯泰报考喀山大学哲学系东方语言专业,但是考试没有合格,历史和地理都只得了最低分数——1分,因为他叫不出法兰西一些城市的名字。只有数学、俄罗斯语文和外语得了“5分”和“4分”。

  同年秋天,托尔斯泰再次报考大学,考试合格。

  作为东方语言系土耳其——阿拉伯语言专业的大学生,身穿海狸皮大衣,戴着白手套、三角制帽,腰间左侧佩带着大学生佩剑,出现在喀山大学的校园里。

  进入大学以后,托尔斯泰置身于一群青年之中,体验到了与大集体联系在一起的情感。对他来说,这是一种新的情感,是他在家庭教育中从未体验过的。

  他非常喜欢大学生生活。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