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圣雄甘地 | 上页 下页


  穆斯林联盟的民族主义领袖们一致通过拉赫马特·阿里的建议,广大印度穆斯林群众为之情绪振奋,渐渐沉湎于对未来新兴国家的遐想之中。国大党的印度教徒领导人推行沙文主义,顽固拒绝对其穆斯林敌手作出任何政治让步,从而促使阿里方案进一步发展。

  一九四六年八月十六日,即甘地动身进行苦行游说活动五个月前,一场规模空前的仇杀事件在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爆发。事情发生在加尔各答。该城是大英帝国的第二大都市,仅仅次于伦敦,它以其残忍和暴力事件闻名于世。在加尔各答城,犯罪活动由来已久,英语字典的“Thug”一词来源于此,意即扼死人者。它是一个宗教团体的名字,该组织成员身带手帕,四角缝制印度教毁灭女神的头像,他们首先用手帕将受害者勒死,然后搜遍全身,掠走钱财。据传,贫民窟中的不可接触者首当其冲,深受其害。加尔各答的贫民窟,是世界上穷人最集中的地方,在那里,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杂居一起,拥挤不堪。

  一九四六年八月十六日凌晨,一大群穆斯林狂热分子,挥舞着棍棒、铁棍、铁铲,发出骇人的咆哮声,纷纷涌出肮脏阴暗的茅屋。这是对穆斯林联盟号召的响应。穆盟在此以前宣布,一九四六年八月十六日为“直接行动日”,以此向英国人和印度教徒表明,穆斯林准备“只身赢得巴基斯坦,如果局势需要,甚至不惜诉诸武力”。他们无情地屠杀印度教徒,把尸体扔进排水沟里。警察被突如其来的局势弄得惊慌失措,迟迟不敢进行干预。片刻功夫,印度教徒的商店付之一炬,浓密的黑色烟柱在加尔各答上空升起。数小时后,印度教徒涌上街头,到处杀戮穆斯林。加尔各答在其骚乱事件史上,从未经历过如此野蛮的二十四小时大屠杀。加尔各答城内,残缺不全的尸体遍地狼籍,横七竖八,流经城市的胡格利河上,几十具尸体膨胀得犹如装满水的羊皮袋,顺着流水向前漂移。手无寸铁的弱者,往往到处倍受欺凌。在一个十字街头,数名苦力活活被人打死,躺在他们的人力车把中间。大劫之后的加尔各答城,成为秃鹫经常出没的地方。它们成群结伴,飞来飞去,不时俯冲下去贪婪地撕吞着六千具尸体。

  加尔各答大屠杀后,诺阿卡利县也爆发了流血冲突,印度教徒随之在附近的比哈尔省掀起了残酷的复仇行动。加尔各答事件改变了印度历史发展的进程。穆斯林多年前曾经预言,如果他们建立民族国家的要求遭到拒绝,印度必将被一场灭顶之灾所吞没。从此以后,他们的威胁已变成可怕的现实。促使甘地奔波于诺阿卡利县沼泽地带的内战阴影,笼罩着天际上空。

  在另一个人的眼里,当前出现的情景,为他提供了分裂印度,赢得巴基斯坦的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二十五年来,这位神情冷漠、才华横溢的穆斯林律师,始终是甘地的劲敌。他就是穆罕默德·阿里·真纳。一九四七年一月一日,正是他,而不是甘地掌握着印度前途的命运。当维多利亚女皇的曾孙抵达印度时,他不可避免地将和这位神态严峻、性格倔强的穆斯林弥赛亚⒆交锋对阵。一九四六年八月,在孟买举行的一次集会上,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告诫其支持者说,必须从加尔各答屠杀事件中吸取教训。他宣布说,如果印度教徒准备挑起内战,印度的穆斯林“将会毫不迟疑地接受挑衅”。

  ⒆犹太人期望中的复国救世主。

  真纳双唇紧闭,脸上浮起一丝蔑视的微笑,然后大声地向印度教徒和英国人挑战说:“要么我们挑起印度分治,要么我们使其毁坏殆尽。”

  ◎三 自由之路

  “我有件令人心烦意乱的事情,您知道吗?”路易斯·蒙巴顿说道。

  在白金汉宫的一间私人客厅里,两位表兄弟亲密地交谈着,会晤无拘无束,不拘任何礼宾仪式。乔治六世国王和年轻的海军上将肩靠肩地坐在一起,犹如一对同窗多年的同学在边聊天边怡然自得地呷着茶。蒙巴顿急切地盼望举行这次会晤。对他来说,表兄乔治六世国王是最后一个可以助他一臂之力的人,是他摆脱掉割断英国和印度关系的这一倒霉差事的唯一希望。因为英王毕竟也同时兼任印度皇帝,因而有权批准或者拒绝对副王的任命。

  “我知道了。”乔治六世面带笑容心领神会地回答说:“首相已来这里拜会过我,我对此表示赞同。”

  “您同意了?那么您认真考虑过吗?”蒙巴顿神情愕然地问道。

  “当然考虑过。我对此斟酌再三,多方权衡。”国王热情洋溢地回答说。

  “然而这是一项极为危险的使命。”蒙巴顿固执已见地说道;“所有人都认为达成妥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同时目前根本不具备达成妥协的条件。我是您的表弟,如果我亲赴印度,把事情办得糟乱一团,必然有损于王室的声誉。”

  “事情确实如此。”乔治六世辩解道:“但是,如果您能成功,请您想想,这将给君王带来何等荣耀。”

  “您对前景过分乐观。”蒙巴顿一边无可奈何地长叹一声,一边落座在沙发里。

  年轻的海军上将每次走进这间小客厅时,心里不由自主地缅怀另一位表兄,他的挚友威尔士亲王、温泽公爵戴维。在威斯敏斯特举行的结婚典礼仪式上,戴维曾是他的男傧相,他本来应当加冕登基,继续出任英国国王。从儿童时代起,他们两人过从甚密,友情甚笃。戴维国王爱德华八世,因在执政期间不能和其情人迪基①结合,于一九三六年毅然决定让位。蒙巴顿当时多次表示,他们之间的友谊将一如往日,始终不渝。

  ①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一九二六年十二月执意与一离婚的美国女人结婚,遭到首相等人的强烈反对,英王决定让位,并离开英国于一九三七年在法国巴黎与情人辛普森(迪基)结婚。

  “命运往往如此令人不解地嘲弄人生。”蒙巴顿暗自思忖。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十七日,他曾作为他所敬仰的这位表兄的副官,第一次来到了印度,而现在他将义不容辞地放弃这片土地。抵达的当天晚上,年轻的蒙巴顿在日记中写到:印度“这个国家,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谈论它,向往它”。在这次王室巡视过程中,他心满意足,大开眼界。帝国当时正值鼎盛时期。王储一行所到之处,受到极为隆重的欢迎和盛况空前的款待。他们乘坐副王的黄白两色相间的专用列车,到全国各地旅行;逗留印度期间,王室牢不可破的盟友、印度各土邦王公,纷纷前来朝觐效忠。他们终日观看马球比赛,参加围猎老虎活动,身骑骆驼在皎洁月光下悠闲散步,或者出席王公们举行的盛大舞会和豪华丰盛的酒宴。离开印度的时候,蒙巴顿在日记中写到:“印度是世界上无以匹敌的神奇国度,印度副王的御座令世人赞叹不已”。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