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圣雄甘地 | 上页 下页


  和甘地进行谈判的英国人,很少人能够理解他,对他产生好感的英国人更是屈指可数。不难理解,他们和这位瘦小老人打交道时所处的尴尬局面是可以想象到的。甘地集重要的伦理道德原则和离奇古怪的观念于一身,有时甚至不惜中断严肃的政治讨论,而滔滔不绝地给你论述禁欲的好处,或者谈论引起便秘的原因。

  人们经常这样说,甘地在哪里出现,那里即成为印度的首都。一九四七年一月一日这一天,这一殊荣降临至孟加拉邦的斯里拉姆普尔村庄。这天,圣雄躺在地上,对整个印度大陆施展影响,他既不使用无线电广播,也不求助于电话,然而电话局或电报局距他仅五十公里之遥。斯里拉姆普尔村庄地处诺阿卡利县境内。全境交通不便,沼泽地里小岛星罗棋布,分散在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带。在面积仅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二百五十万人口,其中穆斯林占百分之八十。他们居住拥挤,房舍破旧。各村庄之间,河流纵横,沟塘密布。如果要去另一村庄,你须乘小船或水牛拉纤的渡船,或者穿过摇摇欲坠的竹吊桥。桥下,河水混浊,水面常常漂浮一层风信子草。

  元旦这天,甘地本来应该比往日更加喜悦。三十多年来,他呕心沥血为之奋斗的目标不是即将实现了吗?正当战斗的胜利曙光出现之时,他却深深感到失望。失望的因由显而易见,在斯里拉姆普尔地区随处可见。该村的名字有幸在电文里多次出现,那里岌岌可危的局势敦促克莱门特·艾德礼首相断然采取决定。诺阿卡利县的穆斯林获悉加尔各答的穆斯林残遭屠戮的消息后,个个怫然作色,怒火中烧,在其狂热首领们的怂恿下,他们袭击同村处于少数地位的印度教徒,烧杀掠夺,强奸妇女,逼迫他们吃神牛肉②。在斯里拉姆普尔村,半数茅屋被夷为平地,甚至甘地居住的那间房屋也部分被烈火烧毁。

  ②印度教徒将牛视为神圣之物,他们严禁宰杀,不食用牛肉。

  当时,这些暴力事件仅仅局限在个别地区,但由此产生的敌对情绪可能波及整个次大陆。加尔各答骚乱发生后不久,比哈尔省也爆发了同类事件。这些暴力事件规模巨大,致使英国首相局促不安,决定紧急派遣蒙巴顿前往新德里。

  这就是甘地在斯里拉姆普尔村庄出现的原因。正当他的同胞们即将摆脱桎梏,获得新生之时,他们却在那里狂暴地同室操戈,老人为此痛心疾首,忧心如焚。在通往独立的道路上,他们曾经追随过他,但他们不理解指导他的行动的根本学说。甘地笃信非暴力主义。世界刚刚经历的大屠杀,游荡在世界各地的原子弹破坏的幽灵,使他坚定地相信,只有非暴力能够拯救人类。他急切地期望,一个新生的印度能为亚洲和整个地球指明一条拯救人类的非暴力道路。但是,如果他的人民摈弃他领导他们走向自由之路时所遵循的原则,那么他还能有何冀求和希望呢?这只能是一场悲剧,独立将成为毫无意义的胜利。

  一九四七年新年伊始,印度分裂的阴影同样使甘地心中悲戚。他忿懑异常,竭力反对分治可爱的国家。印度穆斯林首领们要求分治,同时不少英国人也打算表示同意。甘地认为,印度各族人民及其宗教信仰,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犹如一块经纬交错的东方地毯不可分割一样。他坚定不移地相信,如果印度被瓜分,其核心必将破坏殆尽;同样,如果地毯被割裂,其美丽协调的图案必将紊乱失色。

  第一次宗教仇杀事件,加深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两大派别之间的鸿沟,甘地忧心忡忡地大声疾呼:“黑夜茫茫,我看不到一线光明。五十年来我呕心沥血为之奋斗的真理、仁爱和非暴力原则,看来已失去我所赋予的意义。”

  为了觅求新的信念,寻找医治疾病的处方,遏止病魔蔓延吞噬整个印度,甘地来到了洗劫后的斯里拉姆普尔村庄。几天来,他走街串巷,发表演说,祈求神灵,默祷“心灵之光”。每当他遇到危机时,“心灵之光”往往给他指明方向。

  一月一日晚上,甘地召集信徒们开会。他的“心灵之光”终于给他带来了教诲。过去,印度的圣徒们赤着双脚,云游四方,前往圣地祈求神明;现在甘地来到伤痕累累的比哈尔县,前往各村进行游说。七个星期内,他将光着脚丫,苦行游说,前后行程一百八十五公里,走访四十七个村庄。他作为一个印度教徒,置身于余怒未息的穆斯林当中,走村串镇,挨家挨户地访问,希望以自己的影响安抚人心,恢复平静。

  他大声疾呼道:让那些政治家们在新德里唇枪舌剑地争论吧!让他们无休止地讨论印度的前途吧!过去的事实多次证明,解决印度问题的真正答案,必须到农村中去寻找。“这是我最近的深刻体会”。在鲜血和怨恨毁坏的村子里,如果甘地能够“重新点燃友爱之火”,那么它们的影响将会振奋整个国家。他期望在比哈尔县再次高高举起非暴力火炬,驱赶宗教偏见的恶魔,清除分裂印度的幽灵。

  在这次巡视游说中,甘地祈求神灵时刻伴随着他。只有四个门徒陪同左右,所有的人均靠村民们的施舍度日。年仅十九岁的侄孙女摩奴,对甘地忠诚不渝,在他旅行用的小包袱内装上铅笔、纸张、针线、陶瓷碗、木匙,此外,还有纺车和一尊甘地随时随地带在身边的象牙小雕象。雕象表现三只小猴,一只双手掩耳,另一只双手盖眼,第三只双手捂嘴,象征德行的三大秘诀:“勿听邪恶,勿视邪恶,勿传邪恶”。摩奴在另一只棉布口袋内装上《薄伽梵歌》③、《古兰经》④、《耶稣行实与训诫》和犹太教箴言集四本书,表明这位奇特调和使者的折衷主义思想。

  ③印度教经典之一,约二三世纪成书,作者不详。源于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第六篇“毗湿度”。它是综合性的哲学诗,主要摄取数论、瑜珈、吠檀多三派的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宣扬通过修炼瑜珈,便个体灵魂“我”和宇宙灵魂“梵”相结合,达到脱离生死轮回的最高境界——涅槃。

  ④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共三十卷,一百一十四章,六千二百余节,分“麦加篇章”和“麦地那篇章”两大部分。

  太阳升起时刻,甘地率领一帮人马,登上游说的征途。斯里拉姆普尔的村民们赶到村头送行,望着这位七十七岁的老人远远离去。他手持竹杖,弯腰驼背,前去寻找幻灭的梦想。甘地走上崎岖的小径时,嘴里哼起罗宾特罗纳斯·泰戈尔⑤的诗词。这是他喜欢的诗歌之一。甘地走远了,他那细弱的声音仍然萦绕在村民的耳际:

  ⑤泰戈尔(一八六一——一九四一年),印度著名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如果他们不响应你的召唤,你走下去吧,独自一人走下去吧。”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