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莎士比亚 | 上页 下页
一〇


  《鲁克丽丝受辱记》讲述的是古罗马的一个故事。在奥维德的《罗马岁时记》中就已经简单地记载了这个故事。鲁克丽丝是古罗马将领柯拉廷的妻子,美丽而贞淑。罗马王子塔昆因她的美德而心动,趁柯拉廷在外作战之机,来到柯拉廷的城堡,凭着他的王子身分受到鲁克丽丝的热情接待,并在堡中留宿。当夜,他潜入鲁克丽丝的卧室,强暴了她。鲁克丽丝伤心欲绝。派人请回她的丈夫和父亲,揭露了塔昆的恶行,要求他们立誓为他报仇,然后突然自杀。当这一罪行被揭露出来之后,激起了罗马民众的公愤,塔昆家族被逐出罗马,国政归执政官掌握。

  这两首叙事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即男女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否则就会造成不幸和灾难。莎士比亚在诗中对情欲、爱情、贞操等观念试图作出自己的解释,表达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们,刚刚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强烈地要求个性解放,这最鲜明地表现在追求爱情自由,充分享受世俗生活的快乐上。维纳斯就是这一时代思潮的产物:她被赋予浓厚的人性,是个感情强烈、充满欲望的形象。莎士比亚对她大胆追求性爱欢乐的态度是肯定的,他承认它的合理性。莎士比亚所批判的是无节制的肉欲,他提醒世人不要从禁欲的极端又走向纵欲的极端。

  与维纳斯相对照,阿都尼的纯洁、善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无疑是诗人赞美的对象。他在异性的强烈诱惑下,仍能保持理性,显示了强大的道德力量。通过他,莎士比亚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爱情既不能强求,也不可以施舍。只有性欲而没有爱情的苟合是淫邪的,不道德的。真正的爱情是两人心灵的契合。只有在此基础之上的两性结合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

  在《鲁克丽丝受辱记》中,莎士比亚指出了不受道德束缚的情欲会导致恶果,害人又害己。

  诗中的罗马王子塔昆是邪恶的代表。他对鲁克丽丝产生邪念仅仅是由于听到她的贞名。邪念一旦在他的头脑中产生,就驱使他去达到罪恶的目的。人性中这种可怕的现象,后来还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反复地被表现。

  莎士比亚在艺术上取得更高成就的是他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16世纪上半叶由意大利传到英国的。到了90年代,十四行诗成为英国最流行的诗歌形式。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内容丰富,充满个人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其中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道德风尚。他的十四行诗,留给后人许多疑问,如“W·H先生”是谁?“黑肤女郎”又是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欣赏莎士比亚“甜蜜”的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主要涉及三个人物:诗人,“年轻朋友”和“黑肤女郎”。154首诗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首至第126首,是献给他的“年轻朋友”的;第二部分从第127首到第152首是献给一位“黑肤女郎”的。最后两首诗是对古希腊两首诗的意译。青春、友谊和爱情是整部十四行诗集的主旋律。

  莎士比亚的第105首十四行诗,可以作为我们理解全部十四行诗思想的一把钥匙。

  别把我的爱唤作偶像崇拜,
  也别把我爱人看成一座偶像,
  尽管我所有的歌和赞美都用来
  献给一个人,讲一件事情,不改样。
  我爱人今天有情,明天也忠实,
  在一种奇妙的优美中永不变心;
  所以,我的只歌颂忠贞的诗辞,
  就排除驳杂,单表达一件事情。
  真,善,美,就是我全部的主题,
  真,善,美,当代成不同的辞章;
  我的创造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
  三题合一,产生瑰丽的景象。
  真,善,美,过去是各不相关,
  现在呢,三位同座,真是空前。

  如果说从十四行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那么这个世界是一个真、善、美统一的世界。这时的莎士比亚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对人生,对社会充满美好期望,对人文主义理想深信不疑。他对世界的看法是理想化的。研究者们常常对诗中的年轻朋友是男性还是女性提出疑问,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也许莎士比亚正希望给后人留下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他想要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是一种“至真至纯的感情”,一种真、善、美相统一的感情,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要求如此。

  让我们走进莎士比亚复杂的情感世界里,去和他一起体味爱的欢乐与苦恼。

  诗集的第一部分,第1—17首,是诗人苦口婆心地劝朋友赶快结婚生子。由于美和青春总是易逝的,留下后代,可以使美和青春延续下去。这是十四行诗集中独立的一个部分。

  诗人对年轻朋友的感情是强烈而深厚的,诗人把这种感情看得高于一切:

  我偶尔想到了你呵,——我的心怀
  顿时像破晓的云雀从阴郁的大地
  冲上了天门,歌唱起赞美诗来;
  我记着你的甜爱,就是珍宝,
  教我不屑把处境跟帝王对调。

  (第29首)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