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莎士比亚 | 上页 下页


  福斯塔夫是个脑肥肠满的中年人,他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总是那么无忧无虑,开朗乐观。对生活,他尽情享受,不放过任何可以寻欢作乐的机会。他幽默风趣,喜爱逗乐,满嘴的俏皮话,有着把一切都变成一场玩笑的本领。他的乐观情绪是很能感染人的。当他打趣取笑时,不仅自己开心,也使别人获得乐趣。为自己的伙伴提供笑料,成为他们快乐的源泉,是福斯塔夫引以为自豪的事。他自己说过:

  各式各样的人都把嘲笑我当作一件得意的事情,这一个愚蠢的泥块——人类,虽然长着一颗脑袋,除了我所制造的笑料和在我身上制造的笑料以外,却再也想不出什么别的笑话来;我不但自己聪明,并且还把我的聪明借给别人。

  福斯塔夫是个不受任何道德束缚的人。他耍流氓,贪污讹诈,拦路抢劫,无所不为,而且他干这些坏事时毫无犯罪感。他对社会没有任何责任感,甚至还惟恐天下不乱。这是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

  在这市侩得志的时代,美德是到处受人冷眼的。真正的勇士都变成了管熊的役夫;智慧的才人屈身为酒店的侍者,把他的聪明消耗在算账报账之中,一切属于男子的天赋的才能,都在世人的嫉视之下变得不值分文。

  在这样的认识之下,他追求的是一种恣情纵欲的生活。酒和女人是他生活的两大要素。骑士所应有的忠信、勇敢的品质在他身上蜕变为说谎成性、贪生怕死。在福斯塔夫身上,体现了丰富的人性,他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在他身上,贫困与奢侈,愚蠢与机智,勇敢与怯懦,没落与虚荣并存。

  福斯塔夫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象恰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是一支狂欢之夜的长明烛。”在他身上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强烈的现世精神:打碎禁欲主义的枷锁,追求个人幸福,享受快乐的生活。

  《亨利四世》中机智快活的哈尔王子长大后成了亨利五世。在《亨利五世》这部剧本中,他对内平定诸侯叛乱,励精图治,对外与法国王室联姻,使两国和平相处。可以说亨利五世是莎士比亚笔下理想完美的君王形象。

  除了两套四部曲外,莎士比亚还写了两部单独的历史剧。一部是早期的《约翰王》,另一部是他后期与别人合作的《亨利八世》。

  《约翰王》取材于中世纪的英国史实。主要是描写“狮心王”理查去世后围绕王位展开的斗争,同时也反映了英王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反控制与控制之争。剧中“狮心王”理查的弟弟约翰王一方面和所有篡位者一样,为夺取王位不择手段,如杀害自己的亲侄儿等;另一方面在反对罗马教廷的斗争中又显示出极大的勇气,使英国最先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约翰王》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是狮心王理查的私生子福康勃立琪。他的身上有着文艺复兴时期冒险家的特征。他认为“谁要是不懂得适应潮流,他就只是一个时代的私生子”。

  《亨利八世》主要是揭露宫廷内外残酷的权力之争和统治者的反复无常。剧中的红衣主教伍尔习阴险奸诈,是个披着宗教外衣的野心家。

  总的说来,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即反对封建割据和封建内讧,也不赞成农民起义,而希望国家统一和强盛。莎士比亚把这种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的身上,照他看来,一位理想的君王应该正直、仁慈,同时又能消除封建贵族的割据势力,领导英国走上兴盛的道路。

  3.诗人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诗歌主要包括两首叙事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和《鲁克丽丝受辱记》,以及一部《十四行诗集》。可以说,即使莎士比亚没有创作戏剧,作为一个诗人,他也能在文学史上留下声名。

  《维纳斯与阿都尼》大约写于1592年,1593年出版,它为莎士比亚初次在文坛上赢得声名。它和后来的《鲁克丽丝受辱记》都是献给他的保护人骚桑普顿伯爵的。

  这部长诗的题材取自于罗马诗人奥维德的长诗《变形记》。从诗的第一行起,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事件中心。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对人间的美少年阿都尼一见钟情。她热情似火,不顾一切地向阿都尼求爱,调情。阿都尼却表现得冷若冰霜。他蔑视维纳斯这种单纯的肉欲之爱:

  我对于爱并不是一律厌弃,我恨的是:你那种不论生熟,人尽可夫的歪道理。你说这是为生息繁育,这真是谬论怪议。这是给淫行拉纤撮合,却用理由来文饰。

  阿都尼将真正的爱视作圣洁的感情,他认为维纳斯的爱不是“爱”而是“淫”,他严肃地说道:

  这不是“爱”,因为自从世上的淫奔不才,硬把“爱”的名义篡夺,“爱”已往天上逃开。“淫”就假“爱”的纯朴形态,把“青春之美”害,使它的纯洁贞正,蒙了恶名,遭到指摘……“爱”使人安乐舒畅,就好像雨后的太阳,“淫”的后果,却像艳阳天变得雨骤风狂……“爱”永不使人厌,“淫”却像饕餮,饱胀而死亡。“爱”永远像真理昭彰,“淫”却永远骗人说谎……

  阿都尼说完就挣脱维纳斯的怀抱,扬长而去。最后,他由于不听维纳斯的劝告,在一次打猎中被野猪咬死。维纳斯悲痛欲绝,带着从阿都尼的血泊中诞生的一朵红白相间的花,飞离这多事的人间。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