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莎士比亚 | 上页 下页


  2.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是从历史剧开始的。1588年,英国舰队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大增。这促使剧作家们怀着对都铎王朝的敬仰之情,从过去的历史中挖掘题材,展示僭主昏君的祸国殃民之罪和明主贤君的治国安邦之功。莎士比亚适应了这一时代潮流,以雄健的笔力,宏伟的气魄,将英国历史上许多王朝的盛衰兴亡生动地再现在舞台上。他的十部历史剧,除《亨利八世》外,其余九部都是早期创作的。它们是《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三世》、《理查二世》、《约翰王》、《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

  莎士比亚历史剧的故事情节主要采自当代历史学家霍林西德的《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编年史》,以及霍尔的《兰开斯特与约克两大显贵家族结合记》。这些历史剧组成了一幅英国中世纪封建社会生活的宏伟画卷。

  通常把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上、中、下)和《理查三世》作为他历史剧的第一个四部曲,它们反映了从1422—1485年间的英国历史。这段时期有英法百年战争、两大皇族之间的红白玫瑰战争、农民起义等重大事件。莎士比亚选择这段历史作为自己初期创作的题材,一方面是适应时代潮流,体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是由于这段历史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较多,发生的事件纷繁复杂而且戏剧性强,改编成戏剧容易收到比较好的戏剧效果。

  《亨利六世》(上、中、下)主要表现的是两支王族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流血斗争。三部剧以此为中心,构成有机整体,同时又各有侧重。

  上篇,首先交待了亨利五世驾崩后由年幼的亨利六世继位,他的叔叔葛罗斯特成为护国公。此时的宫廷内部帮派林立、阴谋四起,整个形势处于危机之中。宫廷内部的矛盾只是这部戏的引子。莎士比亚的重点是对贯穿整个中世纪的民族战争的描写。英伦三岛从罗马帝国时期开始就与大陆之间战火不断。在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在位)时,英法就为王位问题而争战不息,到亨利六世时,已持续百年之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英法百年战争。

  莎士比亚在上篇中通过对这场战争残酷性的描写,赞美了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谴责了不顾民族大义、勾心斗角、贪生怕死的奸臣懦夫。同时,客观地反映了法国人民的英雄气概,真实完整地表现了圣女贞德这个英勇救国的巾帼英雄的形象。

  在这部戏剧中,莎士比亚成功地塑造了英国的民族英雄塔尔博的形象。他骁勇善战,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由于本国将领的内部矛盾,他身陷法军的重围。在与法军决一死战的沙场上,他与分离了七年的儿子相逢。为了民族的利益,两人谁也不肯为保全性命而突围逃生,最后一同英勇地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在舞台上,这个富于爱国主义激情的形象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敬仰。

  对圣女贞德的描写,体现了莎士比亚尊重历史的精神。剧中的贞德是一个机智勇敢、坚贞不屈的少女。她以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浇灌了法兰西的自由之花。为了保卫祖国,她拒绝了法国太子的求爱,“我乃是奉天意前来救世,在此刻谈不到儿女私情。”面对失败,她镇定自若,恳求帮助自己的众幽灵们:“把我的灵魂,我的躯体,我的一切统统拿去,可千万别让法国败在英军的手中。”莎士比亚热情赞美了她为国献身的高贵品质,并没有因为她是一个法国人而有所贬抑。在莎士比亚笔下,她和塔尔博一样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

  《亨利六世》中篇主要写了宫廷内部的明争暗斗和历史上著名的凯特农民起义。

  在前三幕里,莎士比亚表现了一个封建王朝中奸臣当道、忠良被害的典型事例。护国公葛罗斯特是个难得的品质高洁、鞠躬尽瘁的忠臣。宫廷内以玛格莱特王后、约克公爵和波福红衣主教为首的三股势力各怀野心,觊觎王位,企图将软弱无能的亨利六世取而代之。因为葛罗斯特掌握着先王遗交的治国大权,他成为三股势力共同的敌人。为了除掉他,三伙奸臣使尽了各种手段。天真的葛罗斯特认为:“只要我奉公守法,忠于国家,哪怕我敌人的人数增加20倍,哪怕每一家敌人的权力也加上20倍,他们也无法伤我一根毫毛。”他太低估了政治阴谋的力量,直到他被宣判有罪,他才彻底醒悟:

  啊,圣明的主公,这时代实在是太危险了。正人君子都被野心家扼杀了,心存仁厚的人都被辣手的小人赶跑。我知道他们的阴谋是要断送我的性命……

  通过葛罗斯特的悲剧,莎士比亚深刻揭露了宫廷内部的黑暗,在那里,阴谋诡计压倒了公理和正义。

  在中篇的后半部分中,莎士比亚侧重表现的是亨利六世统治时期爆发的凯特起义。这是英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平民起义,参加起义的大多数是农民和手工业者,还包括少数对政府不满的中产阶级。

  莎士比亚一方面表现了这次起义的合理性,贵族和王室对平民的压迫深重,“他们动不动就把穷人们召唤到他们面前,把一些穷人们无法回答的事情当作他们的罪过……还把穷人关进牢里,甚至把他们吊死”。另一方面,莎士比亚也暴露了起义的盲目性和动摇性。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莎士比亚是不赞成通过暴力起义的手段来消除社会黑暗的,他寄希望于开明君主的统治。而且,这次起义也缺乏明确的政治斗争目标,结果成了贵族集团斗争的工具。莎士比亚站在伦敦市民的立场上,客观地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

  《亨利六世》下篇描写的是一场争夺王位的血腥大战。为争夺王位,以约克公爵、他的儿子以及大将蒙太古等为一方的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标志)和以国王亨利六世、王后、克列福等为另一方的兰开斯特家族

  (以红玫瑰为标志)之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屠杀。莎士比亚借亨利六世之口,对这个手足相残、父子相屠的惨剧,发出了呐喊:

  唉!多么残酷的时代,狮子们争夺巢穴,却叫无辜的羔羊在它们的爪牙下遭殃……在内战的战火中一切都将毁灭……叫一朵玫瑰枯萎,让另一朵盛开吧!倘若你们再斗争下去,千千万万的人都要活不成了。

  这表明了莎士比亚反对内战的态度,也道出了广大人民要求国家安定和平的呼声。莎士比亚通过这出戏,提醒当时的王公贵族们:内战祸害无穷!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