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斯诺 | 上页 下页
三五


  斯诺在访问战后的苏联时,发现原子弹在美苏关系中的影响,苏联也想拥有原子弹。艾森豪威尔将军对斯诺说:“原子弹使人们普遍感到恐惧和不安。”在访问中东地区对,斯诺感到“这里不仅蕴藏着数不清的财富,也潜伏着将来爆炸式的国际争端。美国人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将逐渐熟悉阿拉伯地图就像熟悉美国地图一样,而阿拉伯将揭下隔世的面纱,将会和工业化的世界连成一体。”斯诺这一预言式的报道确实是入木三分,具有相当深度的洞察能力。后来,美国插手中东事务,中东争端不息,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时刻没有放弃。

  斯诺在访问战败后的日本时,看到美国控制下的日本已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一个重要的桥头堡,麦克阿瑟将军在执行白宫五角大楼的战略意图。在日本,有关共产主义的文章、书籍的发行、出版开始受到抑制,斯诺的《西行漫记》被扣压达三个月之久。斯诺向麦克阿瑟查问遭否认,尽管后来放行了,但斯诺的其他书在日本的出版被阻止。

  气候要变了!斯诺关注着美国国内的关于共产主义和苏联的问题的争论。在1949年中期,他什么东西也没写。到了秋季,《星期六晚邮报》却希望他写一些介绍苏联的系列文章。但在美苏日益对立的情况下,再写这类文章恐怕不合时宜,可主编海勃斯却坚持要斯诺去写。结果,《晚邮报》连续几周刊登了斯诺写的有关苏联问题的文章。一个月后,兰多姆出版公司将文章结集出版,斯诺增写了“序言”和“美国与苏联的关系”一章 ,取名为《斯大林需要和平》。他指出:苏联的外交政策中的主要因素是从自身的安全保证出发的。苏联在战后的首要任务是重建家园,它在东欧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传播共产主义,重要的是结盟设防,保证自身不受攻击。他说他并不是为苏联和社会主义辩护什么,而事实是美国的外交政策不应以核武器为实力。美国的政策应使苏联有安全感,应该找到和苏联交换意见和看法的途径,恢复相互信任。

  斯诺的文章在《晚邮报》编辑部内引起了争论,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主编海勃斯决定刊登时附文加以说明,希望美国公民加强对苏联的了解,以促进世界和平。文章发表后,在美国引起了骚动,《晚邮报》收到的读者来信创该报的历史记录。刚开始,读者来信中对文章持赞同和不赞同观点的比例为4∶1,后来变为1∶1。来信中有人甚至又在重复“共产党影响已扩展到某些报刊杂志、电台和电影。”曾作为驻华特使的赫尔利勃然大怒,因为斯诺在文中披露了这位使节对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观点:中国共产党人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赫尔利怕不利于自己,写信给报社提出强烈抗议。斯诺则以上法庭相回击。海勃斯设法使双方的信件内容未能在大众中公开广泛传播。

  斯诺开始受到攻击。尽管当时的美国还未进入麦卡锡时代,舆论还不是一边倒,但此书已不适合美国国会的胃口,只有“斯大林需要战争”之类的书才能适应此时的美国政治气候。当时也还有人赞扬此书,“选书俱乐部”向公众推荐过它,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作者)称它是“出版界第一次出现的对苏联进行的最深刻的分析。”

  一份发行量有限的反共刊物《平常话》在1947年6月刊登一篇题为“红星照耀独立广场,埃德加·斯诺和《星期六晚邮报》的奇案”的文章,攻击斯诺的访苏报道,抨击其有关中国的报道。更耐人寻味的是克里姆林宫在美国对斯诺攻击时,拒绝给斯诺再次访苏入境签证。斯诺左右为难了。实际上此时他已踏上了风雨交加的旅途。

  3.与《星期六晚邮报》分手

  在战后的美国谈共产党或共产主义色变,进入50年代就噤若寒蝉了。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共产党的活动被美国人视为世界阴谋的一个重大事件,他们认为共产党征服了东欧,也成功地征服了中国,下一步莫斯科将策划共产主义进攻美国。从白宫的各级官员到普通的美国人都有岌岌可危之感。美国政府的反共政策一个个出台了,思想界开始禁锢,一切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和促进世界和平的事业的言行都被视为危险因素。美国在孤立另一个世界的同时,也使自身孤立于世界;不谙外界又想了解对手,但都是通过二三手的不可靠、不真实的材料来描述世界。东方世界也采取类似的手法,这样使东西方两个世界缺乏真正的了解。冷战不亚于硝烟弥漫的战争,使人类蒙受了不必要的牺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陷入长达20余年的相互敌视、消耗之中。

  斯诺的新闻报道被蒙上了冷战的阴影,他的关于苏联和中国的报道在“恐共综合症”的美国引起了强烈的骚动,出现连锁反应。斯诺及其报道遭到非议,《星期六晚邮报》怕受牵连已开始转移阵地。本来保守的《晚邮报》在二战前后的风火年代里被世界潮流推动,借助于海外记者源源不断的新闻报道、分析和综述扩大了自己的销量,吸引了广大读者,也为美国人从孤立中了解世界打开了一个窗口。现在《晚邮报》又随着美国政策的变化也要关闭这扇窗户了。

  由此,斯诺与《晚邮报》的关系开始疏远,他在《晚邮报》的地位开始动摇。他感到自己已不适应变化了的《晚邮报》的指针所向。1947年7月,

  《晚邮报》拒绝刊登斯诺从欧洲发回的两篇报道文章,他认为与《晚邮报》的合作该结束了,于是决定辞去自1943年以来担任该报的副主编职务。

  主编海勃斯很看重斯诺的才华和独到的见解,他不愿意一位合作多年的好记者脱离报社,他复电斯诺:“我们坚决不同意你辞职。”恰在此时,斯诺的肾结石毛病复发了,不得不住院治疗。在朋友的劝告下改手术治疗为药物保守治疗。海勃斯接着又给斯诺写了一封长信,建议斯诺暂停工作休息一段时间,并表示支付其他一切费用但不保留薪水,但在《晚邮报》刊头仍保留其名字。同时建议斯诺不再写有关类似于访苏见闻的题材,避开现实去写一些人情味浓的故事,不要涉及政治。

  斯诺试着屈就,在病情好转后就写了有关瑞士、法国、英国的报道。12月,斯诺被派往印度。《晚邮报》认为他有过南亚的经历,到那里去采访有利于斯诺,斯诺表示同意。哪知当他踏上南亚的土地时,才发现东西方世界的敌对现象无处不在。在南亚,英属印度的统治秩序变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在这里终结后出现了三个民族独立国家——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缅甸还自称是社会主义国家。他赞成这些新成立的国家的土地改革、工业国有化政策以及缅甸的亲近中国共产党的举动。他再次访问了尼赫鲁,可只能向圣雄甘地的遗体告别。此时斯诺才发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英国统治下的印度争取民族解放斗争中的能量,甘地的反种族歧视、反殖民斗争的策略主张及其一生的活动深受人民的爱戴。“这位矮小的人对人类有着巨大的热情,他的影响已超越印度、超越时代”,斯诺甚至称甘地“实际上是社会主义者”,“他从不反对将国家作为建立社会民主的必要工具”。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