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释迦牟尼 | 上页 下页 |
二八 |
|
第十章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当时,古印度有很多教派,最主要的教派是婆罗门教,此外还有耆那教、湿婆教多种。婆罗门教,也称吠陀教,信仰多神,奉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其他的异派杂教五花八门,有的信仰苦行之神,有的信仰水火之神,有的信奉舞蹈之神……可以说无一不在苦行的隧道中匍行。 婆罗门教主张人生善恶有因果,人和万物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再生不灭,认为一切有生命、无生命的万物都有自己的灵魂,即万物有灵论。一切有生命的躯体寿终正寝以后,原有的灵魂还可以在另一个出生的躯体中复活。一个人转世的命运,决定于他前世的善恶,取决于他奉行婆罗门教的虔诚程度。当时婆罗门教和其他杂教都提倡苦行修炼,自我摧残,甚至以杀身殉教为荣。悉达多在少年时代,从两位师傅跋陀罗尼和毗奢密多罗那里接受的教义,就是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他也曾一度向往苦行林,有过悱恻迷离的幻想。 在疾风骤雨中,悉达多怀着一种沉甸甸的心情,离开了苦行林,他的脚步越走越快。此次在苦行林里的耳闻目睹,唤起了他今后刻苦修炼的勃勃心机,然而他绝不扭曲自己的生命。 离开苦行林后,他心发大誓,将来倘如有修悟成功之日,一定普渡那些不能明心见性的异教徒。后来他在佛经中有一个比喻:一盏明灯,可以用自己的火焰点燃许多灯,这盏灯却不会因为点燃了其他灯而减弱自己的光芒。佛教相信自己所修的功德,可以回向他人。 想到这一切,悉达多的嘴角上流露出愉快的笑容,继续向前赶路。这时,蔽日的阴云已经四散,天上映出了一条虚幻的雨后彩虹。雨后天晴,太子来到尼连禅河东岸,静立观看,眼前一泓流水,清澈见底,太子心想:这澄清的尼连禅河水,天然纯净,我在那不干净的苦行林中,沾染了一身尘垢,现在倒不如跳到这条河里,洗个干净! 他见四下里山野寂静,没有一个人影,便将衣服脱下,先在河水里洗涤干净,继而纵身一跳,跃入河里。瞬间,只觉着清凉透身,爽快得直沁五脏。洗了片刻之间,浑身清凉,充满活力,心神畅适。当水波拂过他的全身时,他禁不住有一种脱胎换骨、再生人世的感觉。 洗净了身子,走上岸来。正要穿衣服,忽听背后有一个人用苍凉的声音大喊:“喂,释迦牟尼,释迦牟尼!” 太子回头一望,见一个鹤发童颜,慈眉善目的老人,一手拄着锡杖,一手提着包囊,憨厚地望着他,嘴角和眉梢都现出笑意。悉达多不知道老人在喊谁,心里莫名其妙:“老人家,我叫乔答摩·悉达多,不叫释迦牟尼。” “哈哈,”老人抖着花白的长须,微眯亮眼,笑出声来,“你今后就不要叫那个俗气的名字了。叫释迦牟尼吧!” “释迦牟尼?” “是的,你既然决心修证悟法,获圣性洁,我看,就不要那个世俗的姓氏了,改叫释迦牟尼吧。” 太子心领神会,释迦是他的宗族,而牟尼,即“能仁”、“能忍”。意即释迦族最能忍的圣人。 这位慈眉善目、衣装褴褛、来路不明的老人惠赠给太子的名字,给他一种“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勤修订慧、息灭贪嗔”的寓意。他听了,脑海里灵光一闪,觉得这个名字对他再适合不过了。 佛教认为,进入三宝法门①,首要练达的就是忍辱,与世无争,以诚待人,化干戈为玉帛。倘如遇事火爆冲天,不仅遭来祸患,而且能把辛辛苦苦修来的功德瞬间烧光。顺境不喜,逆境不忧,如如不动,了了常明。 ①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佛”指佛教创造人释迦牟尼,也泛指一般佛;“法”即佛教教义;“僧”指继承宣扬佛教教义的出家僧众。 后来,释迦牟尼专修忍辱法门。有一天,反对佛教的歌利主要割掉他的四肢,举起一柄利刀,就要动手。释迦牟尼不仅不生嗔恨,反而可怜歌利王愚顽无知,他双手合十,虔诚地对这位君王说道:“将来有一天我修成佛时,第一个先渡你修道。王啊,你太需要真觉了!”歌利王听了,很受感动,生大忏悔心,后来奉行众善,皈依佛门,听释迦牟尼给他讲四谛法①,最终证得阿罗汉果。 ①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对人生价值的判断,即“生苦”;集谛是追究造成生苦的原因;灭谛是断灭造成诸苦的根源;道谛是指超脱世间因果关系,而达到出世间的涅槃寂静与安乐。 这一天,太子由于这位慈眉善目的老者的呼喊,便得到了释迦牟尼这样一个理想的名字。当时,连他自己也没想到,“释迦牟尼”,这个内涵忍辱、智慧、仁慈的名字,后来竟会与天地长在,与日月同辉。 那老人见太子在河里洗心涤虑之后,忙着要穿衣服,便上前摆手制止:“慢来,慢来。我特地到这里来,有三件东西相赠。释迦牟尼,你那件太子袍,今后可以不必再穿了。”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