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释迦牟尼 | 上页 下页


  有一天,他焦灼不安地对摩诃波阇波提王妃提出:“请问姨母,为什么世界上有大山,有积雪,有山上的悬崖峭壁,有大块的怪石……还有人类?这一切都是从哪儿来的?将回归到哪儿去?”

  王妃思索地笑了笑:“王子,你为什么忽然提出这么多令人奇怪的问题呢!”

  “因为在这世界上,我知道的事情太少了,实在太少了!”

  “是的,大概是因为你渐渐长大了的缘故。”

  后来,摩诃波阇波提王妃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净饭王。他们一致认为,这是王子的大脑最活跃的时候,他的思维和求知欲的翅膀,开始起飞了。于是,国王开始留心物色有学问的人,前来做太子的师傅。一天,一位近臣特地前来推荐一位婆罗门法师,叫跋陀罗尼。此人道德清高,学识渊博。国王听了,立即派人持金银厚礼往聘。几天后,法师跟着使者一同来见净饭王。行过大礼后,净饭王赐锦墩命坐,然后向他请教道:

  “请问法师,什么是宇宙和生命?”

  “回禀国王,至高无上的梵天①认为,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婆罗门相信,宇宙的元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因素也是永远存在的。前者是物质不灭,后者是精神不灭。宇宙某一部分的毁灭,那是变化,还会再生,而生命的停息,那只是一种流转的过程,还会有第二次生命,第三次生命。”

  ①婆罗门教的圣主。

  “那么,请问,人死亡以后有灵魂吗,学者?”

  “国王,我们伟大而神圣的婆罗门教主张和弘扬善恶均有因果,人生轮回不迭,认为人和一切有生命的万物死后都有灵魂,躯体消亡后,灵魂还可以在另一个躯体内复活。一个人转世的形态,取决于他本人在现世的行为,因而灵魂伴随着生命,在宇宙之间始终是周而复始地存在着。国王陛下。”

  “请问大学者,人生的甘苦,命运的多舛,人人无法摆脱,这一直是萦绕在人们头脑中的疑难。你能给我一点启示吗?”

  “国王陛下,人生变化莫测,苦多甘少,引起一代代人的忧虑和思考。一切众生,念念不善,迷离自性,贪恋私欲,心多变异,造诸罪业,一直到生命的幻灭,三魂渺渺,七魄茫茫。一切善者和觉者,应该摆脱暂短的生命发展的本身,去追求生命的终极,去追求一种特殊的境界,即自己不再是自己的本身,意识不再是意识的本身。到达这种境界,才能获得纯粹的幸福,为自己营造一个神圣纯洁的圣坛。”

  这位叫做跋陀罗尼的大学者举止端雅,风度飘逸,依据他所信仰的婆罗门教的法典,对净饭王提出的问题了如指掌,对答如流,持论精确,通达无比,因而净饭王心中大悦,赞不绝口,认为他完全配得上做太子的师傅。当即赏赐大宴,并命占星臣选择一个吉日,为小太子悉达多行谒师大典。大典后,悉达多就要启蒙学习了。

  当时,古印度的最高学术是“五明”和“四吠陀①”。五明,即古印度的五种学问,包括声韵学和语文学;工艺学和历算学;医学和药物学;论理学和逻辑学;以及宗教学。四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经典著作,共分为四大门类,所以叫四吠陀。第一种《梨俱吠陀》,讲述养生和长寿的秘诀和道理,近乎教授个人的修养和保健,以诗歌的形式,来赞颂大自然和诸神,通过朗诵,加强个人身心的修养;第二种《耶柔吠陀》,是祭祀朗诵的经文,共四十章,一千九百七十五节,大部分是对神灵的颂扬;第三种是《娑摩吠陀》,是一种祭祀歌曲,近乎宗教的唱诗;第四种是《阿闼婆吠陀》,其内容主要是祈福禳灾的咒法和巫术,但其中也包含着一些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萌芽。

  ①吠陀(Vede),为中国古籍中音译,意译为明论、知识。原意为宗教的知识,转为婆罗门教、印度教经典的总称。

  这些古代印度的学问,充满了宗教、神秘和幻想的色彩,但也反映了丰富的古印度文化,反映了古代东方奴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人文思想。

  悉达多太子从七岁起就开始学习这些课业。他每天清晨即起,洗漱后,就来到藏经阁里受教。日间与老师跋陀罗尼一同饮食,切磋学问,风雨无阻。悉达多从前由姨母教育,识了不少梵文,懂得不少事理,如今再由一位名贯全国的大学者循循善诱,口授笔教,加上小太子天资慧敏,心思剔透,因而学业精进,不到半年的时光,他就通达领悟了许多学问。那位跋陀罗尼大师有了这样一个聪明天成的小门生,自然觉着心满意足。每当朝见净饭王的时候,他总是对小太子赞不绝口:“请陛下放心,太子生由天赐,夙根深厚。将来学成后定是大器大才,前程不可限量!”

  净饭王听了,颔首微笑,心中喜不自胜。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