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普希金 | 上页 下页
二六


  机会终于到来。一天,寨子里发出了战斗的号令,全寨的人都忙于备战,奔赴沙场,无人顾及这可怜的囚徒。正当“俘虏”开始思考如何逃跑的时刻,少女及时地赶来了;她用钢锯奋力地据开锁链,含着热泪对“俘虏”说:“你自由了,快跑吧!”俄罗斯青年感动不已,想带她一同离去,但姑娘却执意不肯。她知道,在俘虏的心中没有她的位置,她也不愿与别的女人分享一颗心。她觉得既然已尝过人生的甜蜜,就应该知足。少女深深地祝愿“俘虏”永远幸福,两人临别时的长吻给他们的这段恋情打上了一个凄惊的句号。俄罗斯人忍痛跳进湍急的河里,匆匆向对岸游去,就在他上岸的那一霎那,忽然听见身后“扑嗵”一声。

  他猛地回头一望,却不见那纯情的倩影:

  万籁俱寂沉静的河岸上
  只听见凉风轻微的声响
  而月光下哗哗的水波中
  荡起的浪圈已平复如常。

  可怜的高加索山的女儿怀抱着她的美丽幻梦沉入了涛涛的捷列克河中。

  《高加索的俘虏》是普希金第一篇描写异域风情的叙事长诗。诗人的创作构想是刻画浪漫主义的新主人公,表现19世纪初一部分俄罗斯贵族青年的心态,同时再现高加索地区的风光民俗。这篇传奇在创作上深受拜伦叙事诗的影响。拜伦的主人公具有忧郁多疑、孤傲不驯的性格特征。其作品的主题多为表现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反抗专制,描写个人单枪匹马式的奋斗经历。拜伦常在作品中把西欧近代文明与东方风土人情相对照,让主人公在异域他乡展开活动。《高加索的俘虏》也有这样的特点。主人公饱受精神创伤,企图在远离故乡的清静山野里寻求个人的理想归宿。

  像“俘虏”这一代贵族青年接受了进步的社会政治观念,不愿与他们所在的“文明世界”同流合污,渴望清新的空气和自由的生活。不过,他们行为的准则是个人主义,只考虑自己。“俘虏”的这种弱点使他始终处于孤独的境地,他的冷漠与自私也毁灭了他人的幸福,作者虽然对“俘虏”的经历有所同情,但对他以个人为中心的处世原则仍持批判态度。

  与“俘虏”的形象相对照,切尔克斯少女的形象颇具魅力。诗人赋予她许多可爱的品格,如清纯美丽、心地善良、热爱生活、乐于助人、行动果敢、善解人意等等。如果说“俘虏”对“上流社会”的抵制还只是消极的逃避,那么,少女对命运的抗争则比较积极,尽管,她的结局是失败的。在这个山的女儿身上表现出了“不自由,毋宁死”的可贵精神。普希金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浪漫主义的人生理想。

  传奇的“厌恶上流社会,归隐山野田园”的主题主要是通过抒情和写景表现出来。这部作品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叙事自始至终在一种舒缓忧郁的氛围中展开。无论是描写人物的心态,还是展示周围的景物,都浸透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诗人借用主人公和高加索美丽的风光渲泄了他满腔的怨愤。诗人当时身心憔悴神情沮丧,友人拉耶夫斯基特意把他带到这清凉的世界,使他在大自然中忘却烦恼,重振精神。因此普希金的这篇传奇长诗也可以看成是作者这一时期生活与感情的独特写照。诗人在长诗的献词中咏唱:

  我的心得到休息—我们相爱相亲:
  风暴在我的头顶缓和了它的激怒,
  我在这平静的港湾里感谢神灵。
  在这悲伤的分手的日子里,
  我的那些阴郁沉思的声音,
  常使我又回想起了高加索,
  那里阴沉的别士图,雄伟的隐士,
  山村与田野的五个头的统治者,
  它曾经是我的新巴那斯。
  我怎么能够忘掉那峻峭的峰峦,
  淙淙的流泉和荒漠无际的平原,
  炎热的旷野,忘掉那我们曾共享,
  那心灵的青春感应的地方;
  那剽悍的强人在群山之中驰骋,
  而灵感生怯的天才潜藏在
  遥远荒僻的沉静中的地方?
  在这里你或许也能够找到
  那心灵的可爱时日的回忆、
  那种种强烈的热情的矛盾、
  早已经熟稔的幻想、熟稔的悲凄
  和我那心灵的神圣的声音。

  诗人追求一种宁静清新而略带凄凉的意境,因而他在写景中常常选择具有上述特征的客体。诗中经常出现的景象有幽僻的道路、幽暗的小径、静静的顿河、凉风习习的清晨,沉静的黄昏、暗淡的星空、静谧的月夜,整个画面呈现出清冷的色调。心灵是孤寂冷漠的,谈话也如寂静流水一般。人物的心情与自然景观有机地交融在一起,烘托了气氛,突出了主题。

  作者对人物经历片段式的处理和对自然景观冷色调的描绘都构造出一种朦胧的意象。俄罗斯“俘虏”无名无姓,没有人知道他来自何方,也不知他去往哪里。他痛苦的往昔诗中也未作具体交待;他的哀愁有如高加索山峰上的云雾迷迷蒙蒙。“俘虏”的心灵状态也很不确定,时而激动、时而冷漠,他的前途渺茫、命运难测。切尔克斯少女总是同月亮一起出现,又随朝露一起散去,她的行踪就像仙女显灵一样,飘然而至,又飘然而逝。高加索的月亮总在夜雾中隐现,切尔克斯山寨的灯火也总在阴影中闪耀。一切都是那样地朦胧。诗人在写作这篇传奇长诗时,自己也不知何时能归故里。所以诗中充溢的朦胧氛围是与作者的心绪一致的。

  普希金把撰写这篇长诗的第二个任务规定为再现高加索的风光民俗,因而,《高加索的俘虏》在风格上又极像一部妙趣横生的游记。在普希金之前,俄国诗人杰尔查文、茹科夫斯基也描绘过高加索的风景,但他们是凭间接的资料和想象来写作的。而普希金亲自到过这些地方,作品中有关风光民情的精彩段落大都是他游览的真实记录。普希金善于将所描写的内容与写作风格协调一致。切尔克斯族人民生性豪放,诗中反映他们风习的章节也写得很有生气。作者采用民间诗歌比兴的手法,将高加索自然景观与山民的性格和习俗相互映衬:高山上雷声轰响,山谷间马牛嘶鸣,急流冲开巨石,鹿羊在草原上狂奔。与此相对照的是:

  切尔克斯人全副武装,行动敏捷,气壮山河。他们不管是劳作,还是行军总是保持威武刚劲的雄姿。每当他们策马扬鞭,旷野就在他们吼声和马啼声中震颤。

  作者对高加索风情的描画体现着现实主义的写实原则。

  这一点也表现了诗人已开始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