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南希外传 | 上页 下页
一四


  “本和我正沿着德雷克旅馆边的东湖滨大道走,”其中一人说,“见到南希时我们刚吃过午饭。她向我们跑来,说她要离开这个镇了,只想同我们告个别。她先一把抓住我,使劲吻我的嘴唇,还把舌头一直伸到我的喉咙里。接着她又扑向本,同样亲热一番。然后说一声‘拜拜’,便匆匆而去。我们俩都惊呆了,这件事弄得我们完全手足无措。震惊之下,我们俩又返回旅馆,要了两杯酒,捉摸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看我们俩,都是已婚的男人,又是南希父母的亲密朋友。我们不是那种对朋友的子女动手动脚的人,也绝不希望他们对我们动手动脚。就南希来说,那样同我们接吻不卫生、不健康,是一种病的症状。也许,这只是她对已破裂的同那个女性化男人的婚约所表现出的一种反抗。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感到震惊。

  “我们发誓谁也绝不再提起此事,但是,从此以后要保证谁也不要同南希单独在一起……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仍然惊魂不定。”

  在以后的几年中同南希保持紧密关系的人,无论是朋友还是情人,绝大多数都是同性恋男人。她的世界似乎完全包围在同性恋之中,而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她在艺术界工作的原因。她在后来的生活中,又同许多衣冠楚楚的轻浮男人有过纯精神上的友情,这些人多是她在艺术、时装、烹饪和室内设计等方面的导师。他们培养了她的鉴赏能力,把她引入了世故和老练的时期。她对这种关系所具有的温情性质津津乐道,也正是这些人中的一些人使她情窦初开。1946年,她得到了《琵琶之歌》中的一个小角色,并同该剧组的一个轻浮的男舞蹈演员发生了恋情。许多年之后,他承认自己是个同性恋者,一生中只同三个女人睡过觉,南希便是其中之一。

  多利·哈斯后来接替了玛丽·马丁扮演〈琵琶之歌〉的主角,她仍然记得南希和她的同性恋情人到她化妆室里去的情景。“她是个迷人的漂亮姑娘。那天她同那个年轻人来找我,”多利回忆说,她嫁给了漫画家艾尔·赫希菲尔德。“他很想娶她,他们来征求我对婚姻的看法。我给他们大大鼓吹了一番。”

  南希的母亲同扎苏·皮茨颇有交情,后者几个月前雇用南希扮演了《破烂的旅店。一剧中的艾丽斯。这是一个小角色,但却是她作为演员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当时该剧组正在巡回演出,准备前往百老汇。南希在剧中只有三句对话。“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邀请,在底特律加入了剧团。原来扮演这个角色的姑娘正准备离开。”南希说,“这个角色微不足道,但却是一个开端。”该剧的首场和末场演出都在纽约。

  然而,没有几个月,南希又利用父母的关系回到了百老汇。这一次她扮演的是《琵琶之歌》中的那个没有台词的角色思春,该剧由尤尔·布林纳和玛丽·马丁担任主演,玛丽执意要把她的宫廷大侍这个角色交给南希。

  “她是在我来当导演前受雇的,”约翰·豪斯曼回忆说,“到排练的第二或第三个星期,我对制片人建议说,南希的体态不适合扮演一个矮小的中国侍女。他回答说:‘找玛丽(马丁)说去。’我去了。玛丽说:‘约翰,我没有后台靠山,而南希的父亲洛耶·戴维斯却是美国最有名气的(神经外科医生)。我们可不打算放南希走!’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

  《琵琶之歌》在百老汇上演了5个月,评论家们对华丽的布景和服装啧啧称奇,而对这个剧本身却不置可否。南希的表演未能获得好评。演出刚一结束,扎苏·皮茨就打来电话,邀请她扮演《科迪莉亚》一剧中的小角色——米利森特。这个剧是乔治·巴特森的作品,是为了表现女主角的喜剧才能而创作的。但是,这个剧演到纽黑文便终止了。

  南希回到纽约继续上她的戏剧课,仍旧住在第51街上的比克曼普莱斯公寓里。她的朋友罗伯特·弗赖尔记得她的房间“收拾得无可挑剔”。

  南希在经济上有家庭的支持,喜欢独自一人住在曼哈顿。她几乎不同那里的女人交朋友,只有她父母的一些年长的女性朋友除外。这些人实际上充当了她的代理母亲的角色。至于她结交的同龄女友,也多是同她家庭来往密切的戏剧界的朋友。“休斯顿夫妇(沃尔特和南)的公寓就在不远的拐角处,”她说,“我们家的另一位朋友莉莲·吉什也住在附近。他们常常带我出去吃饭或看戏,或邀请我参加一些小型晚会。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看斯彭斯(斯潘塞·特雷西)排练一个叫《崎岖之路。的新剧目。”

  扎苏又一次突然降临,向她提供了另一个巡回演出中的角色,这次是扮演《已故的克里斯托弗·比恩》中的苏珊·哈格特。《芝加哥先驱美国人》报给她表演的评价是:“天然无雕饰的甜蜜”。

  马里兰州的奥尔尼是巡回演出中的一站,南希在奥尔尼剧场与公司当地演员詹姆斯·卡伦分别扮演女主角和男主角。

  “我想我在台下对她说的话还不到10个字,而她对我说得更少。”他说道,“实际上南希相当拘谨,总是一本正经的模样——不太可能同我们这些混杂的吉卜赛人交往。现在多年已经过去,回头想想,这可能同她当时的尴尬处境有关——一个年轻姑娘同扎苏·皮茨和佐莉亚·塔尔马两个老妇人结伴而行,不能同当地公司的年轻人交往。

  “观众中有许多成年人,他们对鲁思·查特顿、利特赖斯·乔伊、约翰·卡拉代恩、勒诺·乌尔里克和扎苏等来访的明星印象很深。所以,当他们来到镇上演出一周时,人们为他们付了100美元。一周后,明星们又出发前往其他城镇。人们看到这些在二三十年代就已闻名遐迩的演员都已经渐渐衰老,感到十分好奇。在他们之中,有些人仍然幸福、漂亮、生活富裕,而另一些人却在艰辛的职业重负下变得衰老、丑陋、沮丧,早已一蹶不振。我一直不明白扎苏的生活状况,因为她当众总要喋喋不休地抱怨罗斯福的‘新政’剥夺了她的一切,但是她看上去还是那么富有。南希几乎完全受扎苏支配。她们一起吃、一起住、一起梳妆打扮,从不同我们和当地人来往。她们来到剧院,工作一完就回到华盛顿的旅馆里。”

  1947年底,南希在巡回演出将近尾声时回到了纽约,并同艾尔弗雷德·德雷克有过一段短暂的恋情。艾尔弗雷德是40年代百老汇的音乐喜剧王子,主演过《命运》、《吻我吧,凯特》和《俄克拉何马!》等剧。虽说好景不长,但是南希仍然为能同他交往而神魂颠倒。后来她遇到了克米特·布卢姆加登公司的总经理、曼哈顿首屈一指的制片人马克斯·艾伦塔克,便穷追不舍,尽管有人认为她的野心胜于爱情。有人曾说:“与其说这是个人感情,不如说是职业需要。马克斯可以给她提供角色。另外,对她来说他是一个禁果。她怎么可能嫁给一个犹太人呢?因为她非常敬佩她的继父,而他是一个强硬的反犹太主义者。”以后在好莱坞,这个问题又再次被提出来。

  “我们这么说吧:她喜欢马克斯胜过马克斯喜欢她,”艾伦塔克的秘书说。在她的记忆中,南希·戴维斯是一个“脸蛋迷人、身穿华丽裘皮大衣的女人。看上去她不像一个奋力抗争的女演员,而更像一个社会女郎。

  “有时,当她来约马克斯吃午饭时,马克斯就从后门溜之大吉,她就没完没了地缠着我。于是,我们就出去吃点东西,我劝她忘掉这个瘦骨嶙峋的高个儿犹太人,到好莱坞去,见识一下像克拉克,盖博那样的真正男人。我知道斯潘塞·特雷西曾经几次安排她结识盖博。真的,我对此印象极深。我也知道她母亲是斯潘塞·特雷西的好朋友——公司上上下下对此都印象深刻——所以,我劝她利用所有这些关系,走出纽约,到西海岸去。我一直认为她在纽约当戏剧演员是不会有出息的。当然,她本人倒是雄心勃勃,但是一直没有多大发展,虽然她人很好。她缺乏幽默感,但是心地相当善良。”

  她同克拉克·盖博在纽约有过三次约会,这使许多来到纽约的男人都要给她打来电话。这些人中间就有本杰明·索,他是洛氏公司的副总裁和米高梅电影公司负责演员角色分配的头儿。作家安妮·爱德华兹认为:“南希是那种人们争抄她电话号码的姑娘。”

  索当时已年满51岁,尚未成婚。他带着这个28岁的女演员去观看斯潘塞·特雷西演出的《崎岖之路》,然后又同她去共进晚餐。几年之后他回想起来了,他曾在餐桌上随口对她说,他有可能让她到好莱坞试试镜头。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