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罗斯福传 | 上页 下页 |
八二 |
|
他说服了斯大林这个生性多疑的人相信美国(和英国)愿意帮助,他还须说服英美两国政府相信俄国政府有决心并且有能力打胜,尽管英美政府仍然先入为主地认为俄国的抵抗不久就会崩溃。这是赢得了这次战争的英俄美同盟的基础。”斯大林向美国提出要求援助的性质本身表明,他是从长期的基础来考虑这场战争的。在随后的几年里,霍普金斯是一个真诚的,甚至无所忌惮的苏联的朋友,他对苏联为赢得这场战争所作的巨大贡献毫不怀疑。他力图让罗斯福也意识到这一点。 现在,《联合国家宣言》使美苏正式地成为战时盟友。1942年6月11日,赫尔与苏驻美大使李维诺夫在华盛顿签订关于在进行反侵略战争中相互援助所适用原则的协定。协定规定:美国将继续向苏联提供罗斯福总统批准转让或提供之防御物质、设备和情报;苏联也应以其所能向美国提供类似的援助。罗斯福清醒地意识到,援助苏联抗德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他在1942年3月11日对摩根索说:“没有什么事情比让俄国人被打垮更糟糕的了……我宁可丢掉新西兰、澳大利亚或任何其他东西,也不愿让俄国人失败。” 起初,英国人是连结苏美之间的环节,后来斯大林对英国的不信任感与日俱增,丘吉尔则针锋相对,反倒是罗斯福居中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先欧后亚"战略意味着美苏采取某种协调一致的行动的必要性,但罗斯福决定仅把这种协调行动限于军事范围之内,而不在政治上或领土上作出什么许诺。并且,他尽量让英国去和斯大林在外交战线上就这些棘手的问题打交道,而斯大林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自己是一个强硬的谈判对手。斯大林对前去商讨加强英苏关系的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刚刚重新出任)指出,苏联要求盟国正式承认苏联6个月前(即1941年6月)的边界状态,即意味着要求美英等认可苏联自1939年以来吞并的拥有数百万芬兰人、爱沙尼亚人、立陶宛人、拉脱维亚人、罗马尼亚人和波兰人的领土。 罗斯福对此极感为难。英国是在援助波兰时参战的,而现在斯大林却坚持要保留在这个国家覆亡之时他乘虚侵占的领土。尽管斯大林在后来与波兰流亡政府签订了一项协定(该协定规定给1939年9月被红军俘获的波兰战俘以自由,并把他们编入一支新的"解放军"),但协定对战后疆界含混不清,在伦敦的波兰政府对斯大林的这种处理方式相当不满。罗斯福就此难题在阿卡迪亚会议上与丘吉尔进行过讨论,认为如果接受斯大林的要求,“那将同我们正在为之而战的全部原则背道而驰",因此边界问题必须留待和平会议召开时才能解决。罗斯福指出,在目前讨论斯大林的战后领土目的,不仅违反了美国公认的、写在《大西洋宪章》上的国际道德准则,而且也将危害国内的团结和盟国间的团结。因此,从《同盟国家宣言》产生之日期,几个主要盟国间就产生了不断困扰内部团结并最终严重损害同盟本身的难题。 前苏联学者总是故意贬低美国租借援助的作用,称苏联所得租借援助就评价值来说,“没有超过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年代生产总值的4%"。这显然不符实际,美国从1941年下半年到大战结束,向苏联租借援助的总价值为108亿美元,几乎占美国所有租借援助总额的14,其中包括1.5万架飞机,B5.2万辆吉汽车、38.5万辆卡车和3.5万辆摩托、42万部军用电话机和可环绕地球50多圈的电话线,以及大量的军工生产的原材料和重要设备。罗斯福希望在这些方面尽量满足苏联的需求,并试图用品他方法来满足平安全要求,从而使斯大林同意把边界问题搁置起来。同时,他开始考虑战后和平和与之紧密相关的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问题。 珍珠港事件后的将近半年时间里,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被动地处于守势。兵分数路的日军攻势逼人,相继占领了泰国、香港、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缅甸、关岛和威克岛,美、英、荷丧师失地,损失惨重。罗斯福"先欧后亚”的战略也使得美军在这期间难有较大作为。1942年3月,罗斯福将太平洋战场分成两大战区,西南太平洋战区由麦克阿瑟上将任总司令,太平洋战区由切斯特·尼米兹海军上将任总司令。为了提高士气,表明姿态,美军只能使用舰载飞机进行轰炸一阵就飞走的袭击。 1942年4月18日,由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上起飞的—25式轰炸机群执行了对东B京的空袭,极大地震动了日本朝野,并促使日本最高统帅部贸然发动攻势以图挽回面子。很快在20天后,日军在珊瑚海战斗中首遭重创,并被迫推迟入侵莫尔兹比港的计划,澳大利亚因而得以幸免。6月4日,日美海军航空兵在珍珠港西北1134英里处的中途岛海域展开激战。结果日本损失4艘航空母舰、330架飞机,美军仅损失1艘航空母舰和150架飞机。此战标志着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丧失海空优势的日军由进攻转入防御,美军则开始由防御转入进攻。双方经过了为期两个月的预兆不祥的休整后,随即爆发了一场历时半年的大血战——瓜达卡纳尔岛争夺战。拥有优势兵力和火力的美军取得了完全胜利,日本则充分暴露了其国力有限、战线过长、海空军备不如美国力量雄厚等弱点。至此,日美两国的海军力量进一步发生了变化,美国完全掌握了制海权和制空权。 阿卡迪亚会议期间,丘吉尔向罗斯福提出在北非登陆的"体育家计划",罗斯福当即表示赞同,并认为此举意义有三:(1)在不让德国控制可能对将来反击轴心国有意义的外围基地方面有评价值;(2)由于该地区只有德军驻守,而维希政权可能同意不予抵抗,因此可能为美国对柏林作战提供旗开得胜的绝好机会;(3)此举既可提供一个鼓舞美国和盟国士气的速战速决的机会,又能以美国的巨大威力挫败德国人的锐气。1942年7月25日,罗斯福正式批准这一代号改为"火炬"的行动计划。联合参谋长委员会任命艾森豪威尔为盟军北非远征军总司令。 11月8日,美英联军在卡萨布兰卡、阿尔及尔、奥兰三地登陆,其中进攻并占领卡萨布兰卡的是巴顿将军。美英联军随即占领整个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并直逼突尼斯城下。次年春夏之交,盟军与德国"非洲军团"司令、"沙漠之狐"隆美尔统率的德军在突尼斯展开激战,5月13日,25万德意军队被迫投降。盟军取得了作战以来所赢得的最大一场胜利。北非的解放也使地中海上的航路畅通,并可由此经苏伊士运河直达印度洋,这使得从波斯湾增援苏联成为可能。 并且,对丘吉尔所称的"欧洲柔软的下腹部"施加打击的道路也敞开了。它还彻底粉碎了德、日期图在中东和印度会师的狂妄计划。斯大林对北非战役评价极高,他说:“由于非洲的军事行动表示主动权转到我们盟国手中,欧洲的军事政治状况从根本上变得有利于英美苏同盟。它破坏了轴心国体系中的领导力量希特勒德国的威信,从精神上瓦解了希特勒在欧洲的盟国。……它为打垮意大利和孤立希特勒德国创造条件。最后,它为在更靠近德国的要害地区开辟欧洲第二战线创造了前提,而这对战胜希特勒暴政将具有决定性意义。”① ①《斯大林文选》,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26页。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