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罗斯福传 | 上页 下页
五七


  §远东的难局

  美国与中国的正式接触始于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的访华。在此后直到《中美望厦条约》签订的整整60年间,中美两国仅仅存在着一种微弱的、基本上是平等友好的贸易往来关系。1844年以后,美国加入了以英国为首的对华殖民扩张的行列。如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所言,美国这时对中国采取了"锐意扩张、冒险进取和孜孜谋利的态度。”它借用或利用了英国这个老牌殖民者业已在华建立并维系起来的一套不平等条约体系,因此分享了英帝国的收益而不必亲身体验动用武力的费力工作。在此后的整整半个世纪里,美国在华利益增长有限,且其活动大致扮演着一种非正式的英国小伙伴的角色。其对华扩张带有投机性和间歇性,并且不像重商主义时代欧洲人那样带有完整的政府行为意义。它主要由民间私营机构或个体商人带头,罗斯福的外公在中国的活动就反映了这种情形。这个时期,美国"通常是默许英国的政策,只是偶而发发牢骚罢了。”并且,美国政府认为,当时中国的现状——不平等条约体系是英法用武力争取和维持的,对此美国政府不应负什么主要责任,反而抱着"我也要占据一席"的态度要求最惠国待遇,并毫不犹豫地享受了治外法权所带来的一切半殖民地成果。

  19世纪末,步入垄断帝国主义时代的美国才开始登上霸权政治的国际舞台。美国自身的具体历史条件滞迟了其海外扩张的步伐,故当它参与海外角逐时,只有太平洋和远东一带可供其施展手段了。这次扩张正赶上欧洲和日本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它的实力使它完全不足以与在中国占有巨大优势的欧洲列强进行正面的较量,因此在麦金利政府中担任国务卿的约翰·M·海于1899年提出了"门户开放"照会。照会首先提出每个国家不应干涉其他列强在其势力范围内的既得利益,然后提出每个占有势力的国家都不得在港口税或铁路运费方面平视他国国民,并且强调中国政府在各国的势力范围内享有自主关税权。

  这个旨在实现各列强在华机会均等、利益均沾的照会,似乎要比那种赤裸裸的排他性的殖民垄断或独占政策要开明、"民主"一些,但它在起初连"保持中国领土及主权的完整"的官样文章都没有作出来,只是到了沙俄乘义和团运动的混乱之机开始侵占满洲时,海约翰才在次年7月的补充照会中提出了类似的声明,但这并不要求他国响应,只是表态而已。它不是一项美国政府有能力或者有把握强制推行的法律性政策,它本身也有个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到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才被以一种对各列强都有相对约束力的条文形式而加以阐释。它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础。

  §门户开放

  享有平等待遇"这两点主要内容。说穿了,保持中国的完整这个原则只是一种策略,它用来防止像俄国那样的其他国家攫取如满洲这样的中国领土而把美国排除在外,西奥多·罗斯福远东政策的最主要的旨趣正在于此。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野心勃勃的扩张态势引起美国对自己在远东既得权益的担忧,1908年的《鲁特——高平协定》就预示着日美两国在中国及整个远东地区势成水火的可能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利用欧美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扩张,并于1915年5月9日同袁世凯签订了《二十一条》。

  在此之前,威尔逊政府的首任国务卿威廉·布莱恩起J草了一份美国致日本驻美大使的照会,指出美国"对一个外国在政治上、军事上或经济上对中国行使支配权力,不能漠不关心……美国有理由反对日本有关山东、南满、蒙古东部的要求。”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的第3天,威尔逊政府以相同的辞令照会中日两国政府,声称美国对于中日两国政府之间"已经缔结或行将缔结的任何协定或约定,凡有损害美国及其在华公民的条约权利或中华民国之政治或领土完整或通称门户开放政策的国际对华政策者,一概不能承认。”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远东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英日同盟为后盾的日本"继续鬼祟而坚定不移地力谋远东霸权",日美矛盾上升。美国为了摆脱在远东的不利局面,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合约》和《四强条约》,拆散了英日同盟,重申了尊重中国的完整,并赋予"门户开放"以条约形式。这次会议只是起到了暂时协调各帝国主义在华权益和暂时遏制日本独霸中国的效果。其致命的弱点在于,它没有建立一种切实有效的机制以保证这些条约和协议的履行。

  正值美国经历着空前严重的经济大萧条时,日本军国主义在1931年策动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次年,日本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宣告成立。这完全是对华盛顿会议所建立的条约体系的公开践踏。它引起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强烈反对。

  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具有相当可观的权益的美国自然不会等闲视之。无奈此时美国的外交活动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胡佛政府正被国内危机弄得焦头烂额,疲于应付,根本无暇顾及外部世界的事务。令胡佛震惊的与其说是孱弱的中国的命运,还不如说是列强夺取新的势力范围以竞相摆脱经济危机的幽灵。同时,胡佛政府根本不具备直接干预的手段或条件。当时绝大多数美国人对遥远的东方发生的事件一无所知,并且这与他们的切身处境几乎毫不相干,故即令胡佛政府可以并且准备直接干预,也必将遭到举国上下的坚决反对。美国国会更不愿在这时公开与日本发生对抗,许多高层人士认为,日本政府与日本军部在侵略中国的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的甚至原则性的分歧,他们寄厚望于东京的"温和派"会在适当的时机重新占据上风。他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美国"简直就缺乏同日本在太平洋上对抗的决心或军事手段"。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