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罗斯福传 | 上页 下页 |
二八 |
|
※第六部:新政大夫 1932年7月2日,即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的翌日,著名漫画家罗林·柯尔比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幅漫画:一个疲惫的农民倚锄仰望天空掠过的一架机翼标有"新政"字样的罗斯福座机,那迷惘的表情中透着些许希望,自此,"新政"一词就作为罗斯福施政纲领的鲜明标志不胫而走。 罗斯福在1932年7月2日发表演说时,其关于"新政”的学理性概念以及明晰细致的蓝图并未形成,只是具备了一个大体的轮廓和意向性的原则目标。罗斯福很善于感受公众的情绪,他后来的那些没有先例的大胆行动的表层之下往往闪烁着直觉的智慧火花。他看到美国人民在无助的困境中渴望试验,渴望试验只要能显示出运动或新颖事物的意思就行,渴望新的转机,只要不是照旧按部就班死气沉沉就行。他表示自己看到了成千上万美国人的面孔,“那是迷了路的孩子们常有的绝望表情。” 因此,罗斯福能够对民众意愿、社会舆论加以引导和必要的推动,把群众的愿望转换成政策。他所接受的社会哲学、政治学理论和经济学知识的教育与胡佛大致相似,胡佛固守自己的信念,往往是在经营管理人员的精细气氛中谨慎行事,未免匠器大重。罗斯福则关注结果而不是抽象原则,感情充沛而又从容自信。胡佛很少公开向人民表明他正试图做些什么,他甚至在公众场合尽量避免提到或使用"萧条"这个词,而罗斯福往往能够在一项政策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时候就清楚而有力地说明其指导方针。在罗斯福一步步地走进白宫的过程期间,美国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局面,为人们普遍熟知和易于接受的传统理论已不能给他多少启迪和指引,这就势必出现一个摸索、在纷乱和挫折中寻求出路的阶段,而这时只有具备勇于试验的精神和不畏惧犯错误的胆略的领袖才能实行“新政"。 罗斯福不拘泥于陋习陈规,乘飞机直抵芝加哥提名代表大会并破天荒地亲自发表演说——这一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这种充满活力和独创精神的举动给人民以惊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查德·霍夫施塔特认为,"新政"的核心,与其说是一种政治哲学,还不如说是一种气质,一种植根于勇于在未知领域大胆行动而不惧铸成大错的信心的气质。罗斯福在当总统后举行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上把自己比作橄榄球场上的四分卫,四分卫知道下一次如何打,但超过这一点他就不能预测或硬行安排,因为"以后的打法将取决于下次取得的结果"。因此,不能一开始就把"新政"视为一种宏伟精致、面面俱到的且寓意深远的治国计划。在"新政"实施的6年多时间里,既有一系列临时紧急措施,更有不少深思熟虑的计划,也有作为迫于各方压力的折衷或妥协的结果,故从纯粹的经济学角度看,其中难免有互相牴牾和彼此消解之处,但是从政治策略方面考察,它们却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或内在联贯性。 确实不能简单地把"新政"等同于一系列权宜之计或急就章的大棋盘。有些观察家在审视他的各项措施的产生过程时,过分强调它们往往是极其随便或一时心血来潮的标新立异的产物,从而得出结论说,罗斯福取得的成就纯属偶然,就像随随便便地放上几枪也会有可能击中靶子一样。其实不然,"新政"有着极其深远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它与罗斯福的成长历程、所受教育、个性品格、政治信念、领导作风,以及进步运动、当时的舆论压力、西奥多和威尔逊的政治主张等等因素,都有着或隐或显、或疏或密的关联。它在罗斯福的纽约州长任内已显露端倪。自罗斯福宣布竞选总统提名之日期,他麾下的那个主要由专家教授组成的“智囊团"就开始为拟定"新政"政纲,"参考了上千种书籍,借鉴了大量以往政治经验。”这个人才济济、日益壮大的顾问队伍代表着各种政治观点和经济主张,罗斯福则是"万向节、配电盘、变压迫"。事实表明,正因为如此,当时两大党的头面人物中,唯有罗斯福能够拿出一份与经济大萧条作斗争的建设性的进步纲领。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