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拉宾 | 上页 下页


  5.“帕尔马契”出击

  二战前,随着犹太人的大批移民来到巴勒斯坦地区,那里原有的阿拉伯人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他们生活的空间在逐渐缩小,土地、水和其他自然资源越来越紧张,尤其是工作机会空前减少。这样,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矛盾便尖锐化了。1936年,阿拉伯人举行总罢工,随后便发生了阿犹之间的流血冲突,紧张的气氛一直到二战爆发方告一段落。

  冲突中,卡多里农校也遭到几次袭击,师生们被卷入到冲突的漩涡之中。由于年纪太小,拉宾最初只充当各犹太定居点的传令兵,后来才学习使用武器。教他们使用武器的教官叫伊加尔·阿隆,是农校的首届毕业生,由于他勇敢,在当地很有威信,犹太老百姓叫他“加利利之王”。拉宾很喜欢这位性情随和的大哥哥,阿隆也很喜欢这位听话的小弟弟,从此他们便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后来又共同走上了将军和政治家的旅途。

  冲突中,学校停课。拉宾被分到一个“基布兹”去锻炼,白天干活,晚上担任警卫工作。后来还被英国当局吸收为“加菲尔”的犹太辅助警察,以保卫犹太定居点的安全。后来学校复课,他竟一时沉浸在“基布兹”的生活中和加菲尔的回忆中而无法安心学习。后来他强制自己静下心来,这才逐渐平稳地正常化。由于他为理想追求不懈,刻苦用功,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前茅,英国高级专员亲手给他颁发毕业证书,同时给他一笔7.5巴勒斯坦镑的奖金,让他去买农具。但是,他没有拿钱去买农具,而是用作组织经费了。所以,他后来还对英国客人说他欠着英国政府7.5巴勒斯坦镑。

  好事总是接着而来,英国政府给了他一个去伯克利大学学习水利工程专业的奖学金名额,这将使他很快就会成为一名年轻有为的水利工程师。诱人的前途在等着他,同学和老师也向他祝贺,但他自己却陷入苦思。不去吧,这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去吧,那么建国大业谁来完成?他脑海里浮现出了父亲从俄国到美国,又从美国向巴勒斯坦进发的身影,他仿佛又听到了妈妈对他的嘱咐,他似乎又看到叔叔阿姨伯伯们在他家争论着……他思考着,度过了几个不眠之夜。他觉得:此时他不宜离开巴勒斯坦,他应该投入建国的事业。于是,他毅然放弃了这个绝好的机会。

  他很快便走入社会,参加了当时犹太青年劳工运动在海法市附近一个“基布兹”里办的训练班,他自己想亲手创建一个新的“基布兹”,这样做符合他为建国出力的理想。但后来他没有把这个理想付诸实现,为了捍卫犹太家园,他毅然参加了伊休夫拥有的秘密武装组织“哈加纳”。这是一个以自卫和联防为主要任务的组织,之所以是秘密的,是因为当时伊休夫与英国打交道的是“犹太代办处”,它与英国人的关系时好时坏,反复无常。当英国人需要它维护自己在中东的利益时,就默许这支武装,暗中支持它,关系就好;当英国人觉得争取阿拉伯人更重要时,他们就会压制这支武装,双方的关系就紧张起来。而伊休夫却始终坚持一点,要尽量接纳和安置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移民,谁限制和反对这样做,就和谁作坚决的斗争。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在北非连连得手。为此,“犹太代办处”决定从“哈加纳”组织中抽调一部分人组建一支能打硬仗的常备部队,这就是著名的“帕尔马契”,帕尔马契是希伯来语“突击连”的缩写读音。拉宾毫不犹豫地参加了这支部队,原“哈加纳”的一些高级指挥官,如伊扎克·萨德、雅柯夫·多里和摩西·达扬等均参加了这一武装。当时形势很危急,有消息说:法国维希政府已同意轴心国军队开进包括黎巴嫩在内的“大叙利亚”,战略要地巴勒斯坦直接受到威胁。英军采取果断行动,快速开进黎、叙,同时请犹太武装配合。勇敢的“帕尔马契”参加了配合行动,拉宾和20多个年轻人被召集在一块听多里的讲话。多里简要地讲叙了形势,他要求大家勇敢地战斗。拉宾为此兴奋不已,他以自己真正投入保卫家园的战斗感到高兴。

  但开始他们只不过徒手巡逻边界,直到1941年6月7日,上面才交给他们多少带点风险的任务。具体任务是潜入黎巴嫩境内割断敌人的军用电话。夜深的时候,他们一路急行军来到了指定地点。在惨淡的月光下,电线杆如一个个幽灵般地排列在原野上,在微风的吹拂下呜咽着。拉宾年纪最小,但他挑大梁,爬杆割线的任务只能由他来完成。他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战斗,心儿怦怦直跳。黑暗中,他想象着不知有多少枪口在瞄准他们,要命的是他们只能光脚爬上电线杆去割线。他毫不犹豫,噌噌几下就爬了上去,掏出钳子“咔嚓”一声便剪断了电线。但不知怎地,他还没回过神来,就嘭的一声摔在了沙地上。

  他揉着摔痛了的屁股爬起来看了看才明白,原来那电线杆埋得很浅,完全靠线相互拉扯着才“站立”在那里,线一断杆子自然就倒了。贵在迅速,拉宾没有多想,接着又爬上第二根、第三根……每剪一根,都要“咕咚”一声摔一次,记不清一连摔了多少次。好在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没有遭到枪击。尽管屁股摔痛了,但拉宾一瘸一拐地在返程中还是显得很高兴。同时,他再也不会像以前那么害怕了。然而,战友达扬那晚上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与敌方交火中,他永远失去了左眼。无论怎样,“帕尔马契”的这次行动是值得骄傲的,但使人气愤的是,英国人在他们的战史上根本不提他们参加了这次战斗,好像是他们自己赶去凑了一场热闹。

  当时“帕尔马契”共有六个连,达2000多人。但在二战期间却始终役有派上用场,因为隆美尔的德国兵怎么也没有打过来。这样,在伊休夫领导层内部就有一种看法:当初这支部队是准备用来与德国人拼命的,现在德国人来不了,再保留它就没有必要了。这样,既可讨好英国人,又可节省经费。但是,这种看法受到了那些来自“基布兹”运动领导人的坚决反对。最后,伊扎克·萨德提了个折衷方案,即把全脱产的

  “帕尔马契”变为半脱产的部队,把人马分到各“基布兹”去,一半时间习武,一半时间劳动。这样,帕尔马契随即“消失”了。一大批官兵离开了这支部队,他们在允许参加英军的情况下,都穿上英军服开往欧洲战场去了。这种离队现象在二战末期尤为严重,因为许多人得知亲友死于集中营时红了眼,拦也拦不住。但拉宾没有走,不是他怕死,而是他本能地预感到:战后的巴勒斯坦地区,将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到那时,帕尔马契就是惟一可以依靠的武装力量。因此,必须保持它的框架不要散掉。

  有时候,伟人与一般人之间的区别往往就在乎一种预感。拉宾的这种预感,后来得以证明拉宾眼光的远大!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