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华兹华斯 | 上页 下页 |
三一 |
|
第七章 诗歌中的革命 他是我们中间最伟大的 他不仅能创新 还能将之发扬光大。 ——济慈 为什么我们非要在历史的枯骨中寻求:世界 上有新的土地、新的人,也有了新的思想。让我们寻 求我们自己的著作,法律和偶像。 ——爱默生 石破天惊 华兹华斯为《抒情歌谣集》第二版撰写了一篇序言,当它在1800年随书被印刷时还显得是那样的平淡,它面世后,还是那么不被人关注。然而《抒情歌谣集·序言》在文学的长河中确实不同凡响,它如同一道闪电,撕裂了千年文学的陈规;又如同一声惊雷,打破了当时文坛上的种种禁锢,它是与新古典主义决裂的信号,历来被看作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与纲领,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其作用不可低估。它开创了一代诗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它也充分体现了诗人华兹华斯的胆识与才略,集中反映了诗人在诗歌理论方面的建树。 在英国文学史上,华兹华斯第一个将日常生活、普通生活、尤其是将乡村生活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追求大众化、世俗化的文学理想。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明确主张“选择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题材。以往的英国文学的题材多取自各类历史著作或已有的神话、传说、故事。像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他的36个剧本中除一个题材来历不明之外,其他35个均有出处。如著名悲剧《哈姆莱特》就是从《丹麦史》取材的。莎士比亚的两首长诗都是古希腊、罗马题材,因为,传统的文学主张模仿古代,从古代文学与神话中取材。17世纪著名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三部曲都以《圣经》为题材、为框架。这些作品虽然灌注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内容,但从题材这一点而言,它们都是远离普通人的实际生活的,可以说,从题材来说,英国有轻现实重古代的传统。 从人物形象来看,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均为王公显贵:哈姆莱特王子、奥瑟罗大将、麦克白斯大将、李尔国王等等,至少也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大世家或鲍西娅这样的大贵族出身。虽然莎士比亚戏剧中也有仆人、奶妈等形象,但他们通常只是作为贵族少爷小姐的附庸出现。17世纪弥尔顿《失乐园》中的人物有《圣经》中的天帝、魔鬼撒旦等,与现实相隔了一个世界,更谈不上普通人的形象。 可见,过去的英国文学主要是描写王宫贵族的高雅艺术,离普通人有较大的距离。甚至可以说文学艺术的殿堂,有如帝王将相的殿堂,平民百姓是不可接近的。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已在力主平民化,然而18世纪英国文坛却盛行对古代文学的模仿,步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后尘。新古典主义走的是贵族化与宫廷化道路,倡导描写城市生活,描写客厅、描写贵族沙龙。由于缺乏活生生的生活基础,它最终走向死胡同,造成了文学的日益僵死。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极力效仿,以附庸风雅。在雅风日盛的时尚中,谁要以俗的面孔出现,以下里巴人的俗面孔来对抗所谓精美的高雅艺术是极需勇气与才略的。英国产生了这样一位扭转诗风的人,他就是华兹华斯;英国产生了扭转诗风的文,那就是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 诗人在这篇著名的序言中,明确并且首要地推崇以下里巴人,以乡村人的日常普通生活为诗文创作的内容。诗人向往简朴的自然生活,他认为只有在乡村环境中的人才能保持情感的生动与纯洁。在华兹华斯之前,英国已有布莱克的诗歌描绘大自然,有苏格兰农民诗人彭斯的诗歌描写乡间生活,他们也因此往往被看作是浪漫主义的先导,与紧接着出现的华兹华斯划归一个流派。但应该指出的是,布莱克与彭斯都尚未达到华兹华斯这种高屋建瓴的自觉的境界,也缺乏明确系统的理论上的阐释。是华兹华斯的理论宣言使文学朝突破过去的范围与习惯、实现大众化的方向、成为人类所共有的艺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语言与形式上,人们公认的是华兹华斯带来了英诗语言与形式的激变。 莎士比亚与弥尔顿的诗歌都采用了传统诗的一些固定格式。18世纪英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蒲柏的英雄联韵体诗又给英诗定下了新的模式,愈到后来愈益成为诗歌发展的桎梏。华兹华斯主张写乡村人的生活,在形式上也相应采用了许多民间流行的歌谣、民曲、对话等不受束缚的生动鲜活的形式。 在语言上,华兹华斯在《序言》中也提出了自己全新的见解。华兹华斯在题材上提出了“要从普通的日常生活中”、“从卑贱的乡民生活中”取材,那么,在语言方面,华兹华斯大胆地提出了“要用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这句话初听起来让人感到惊讶,按照过去的观念,人们常说所谓“诗的语言”,“艺术的语言”。而华兹华斯却提出用“实际语言”写作,这无疑取消了艺术语言与生活语言的界限,让日常用语入诗,这就从根本上使诗歌走下了神圣的殿堂,走入平民百姓家。日常用语往往是极为简单的,华兹华斯则专用日常语言与农民语言,使用词汇的最简单的意义,句法结构也尽量简单。这与18世纪英国文坛诗风大相径庭。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