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华兹华斯 | 上页 下页


  闪电初恋

  剑桥毕业前,也就在1790年,华兹华斯第一次徒步旅行欧陆。这次旅行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也许由于经济的关系或自身心境的原因,举世闻名的瑞士风光没有激起华兹华斯的热情,没能打动这位敏感的自然诗人,然而归途经由法国、比利时,两国人民的革命豪情却给了诗人巨大的感染,尤其法国人民攻陷巴士底狱一周年的欢庆场面,给予了华兹华斯强烈的震撼。如果要问华兹华斯所受的影响,所得到的收获是什么,那便是他开始对政治发生兴趣,对社会制度与现实产生了思考。他在《序曲》中称颂法国:

  “法兰西是站在黄金时代的顶峰。”华兹华斯回国后,从剑桥办了离校手续,结束了剑桥的学习。他到处求职,因为种种原故他没能找到一份固定工作,因而缺乏经济来源。华兹华斯又无家可归,泰森太太因年迈体衰,也无力接待。当时华家经济一直很拮据,罗德家拒不还钱,他们一直在打着官司。华兹华斯从剑桥毕业时,华家在官司中胜诉,但罗德家仍拒绝还钱,所以,华家继续借钱打官司。由于华兹华斯无处安身的漂泊,也出于对法国革命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不满,他又向大哥借了40英镑,再度去法国游历。在法国的奥尔良,他认识了一位出身保皇党家庭的少女安妮特·伐隆,并与她发生恋情。安妮特长华兹华斯4岁,他们在一起同居。

  1792年秋末,在安妮特预产期在即的情况下,华兹华斯提出回国筹钱而离开了她。安妮特在华兹华斯走后1个月,即11月15日生下一女孩,取名凯洛琳。而华兹华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并未直接回英国,他先跑到巴黎去体验法国革命的狂潮。他看到巴黎充满血腥气味,屠杀未能被遏止,遂开始对激进派的武力与残暴感到不安。从巴黎再回到英国,婚事遭到主宰他经济来源的舅舅们的强烈反对,华兹华斯只好自己筹钱。1793年,他到伦敦出版了他的诗集《景物素描集》与《黄昏信步》,以期能赚到钱返回法国,然而几乎没有经济效益可言。

  正在华兹华斯苦心筹措之际,也就在华兹华斯回国不到三个月,英国向年轻的法兰西共和国宣战,形势急剧变化,战争隔开了这对恋人,使华兹华斯重返法国与安妮特完婚的愿望化为泡影。

  倾心革命

  如果说华兹华斯第一次经过法国,只是作为旁观者,看到了法国人民庆贺攻陷巴士底狱一周年的辉煌场面的话,那么,随后的第二次赴法则在法国短期居住,并在居住中结识了参加革命的上尉。他还与一些革命者有来往,同时结识了许多温和的法国吉伦特党人。在他们的影响下,华兹华斯成了法国革命的支持者与鼓吹者,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积极参与一些政治活动。要不是因为不谙军事,不通语言而被友人说服的话,华兹华斯很有可能就已经直接参与了战斗。1793年,刚从法国回来的华兹华斯热衷于政治。他当时血气方刚,有激情,有理想,全是一套言辞激烈的革命论调,常感叹英国的沉寂、落后,钦慕法国人民追求民主自由。他经常与年轻志士聚在一起,激情澎湃通宵达旦地讨论改革英国政治的事情。

  他出版的诗作《黄昏信步》是描写早年故乡的湖区美景的,而《景物素描集》则是在法国期间完成的,洋溢着向往革命的激情,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法国革命给人间带来自由,使自然生光增色。在《一个共和派致兰道夫主教》这封无人敢承印的信中,诗人勇敢地表明自己反对专制、同情革命的立场。英国当时惧怕也发生像法国那样的大革命,所以采取高压政策。

  官方下令严查并控制思想激烈的激进人士。华兹华斯属于此中之一人。英国对年轻的法兰西共和国宣战,华兹华斯写道:“作为一个英国人感到耻辱。”他还在1795年拜著名的激进思想家哥德汶为师。在同一时期的艺术创作中,也表现出诗人的革命立场。长诗《犯罪与愁苦》(1793—1794年)就是在哥德汶的小说《凯莱布·威廉斯》的影响下完成的。它通过一个从战场上归来的士兵的遭遇,谴责社会的不正义。

  这个士兵不能容忍上司在结帐时欺骗他,就报复性地打伤一名旅者并抢了他的钱,然后与一个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妇女一起浪迹全国。长诗以主人公被处决和他的被贫穷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妻子的死结束,揭露了社会对无辜弱小者的迫害,抗议社会与法律的不公正。1795年创作的唯一剧本《边地居民》,哥德汶的观点进一步得到发展。剧中主人公马墨杜克是被抛弃的哲学家与强盗头子,他的性格的形成是对社会现存秩序的强烈抗议。可以看出,华兹华斯当时是极为推崇法国革命而对英国现状不满的,是极力鼓吹革命要求变革现实的。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