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华兹华斯 | 上页 下页


  第二章 反叛现实、血气方刚

  鼓吹革命的青年时代
  啊,希望与欢乐的愉快行动
  强大的盟军站在我们一边,
  而我们因有爱而坚强。
  幸福啊,活在那个黎明之中
  年青人更是如进天堂。

  ——华兹华斯《序曲》

  剑桥叛逆

  1787年,借助在伦敦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供职的小舅舅的帮助,17岁的华兹华斯进入该校学习。

  经济上他靠的是公费与亲戚的援助,因此,家人对他的期望自不待言。华兹华斯在大学的第一年也确曾不负众望,荣列优等生。第二年开始,功课一落千丈,降为二等生,到毕业时更每况愈下,他干脆放弃了毕业考试,因此,最终他拿到的是一张不合格文凭。造成这一前后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都著名学府剑桥的学院式生活,对于带着湖区乡土气息的纯朴的华兹华斯来说,无疑是全新而隔膜的。或许第一年他的身上更多地带有豪克海德的那股劲头,亦或是由于初来乍到的他对剑桥学府里的阴暗面认识不深,所以,学习还很用功,没有走向消沉与逆反。时间长了以后,华兹华斯逐渐看清了剑桥的内幕,对剑桥的态度由敬仰转为不屑,对自己的追求随之也产生了怀疑与动摇。

  当时风行于剑桥的是两种恶劣风气:一是放纵享乐,醉心声色;一是追逐学术虚名与地位。对学术地位的追求也不是走有所建树的道路,而是不务正业,靠巴结权势人物的子弟,走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歪门。

  很多教职员徒有虚名,学术上一无成就。这些污浊不堪的现实与华兹华斯所生活的乡间纯朴敦厚的民风大相径庭,也与华兹华斯求真、求自然的心性大相背逆,华兹华斯本能地鄙视与厌弃这种虚伪浮华的生活作风。

  还有一重原因在于,圣约翰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未来的教士,若取得优异成绩,就可去教堂供职。当时能在教会供职无异于端上了一个金饭碗,待遇是相当优厚的。家人企盼华兹华斯通过一等及格考试,顺利地迈进教会的门坎,走向坦途。然而,华兹华斯自己对当教士却没有多大的热忱与向往,刻板沉闷的神职工作与华兹华斯的自由不羁的天性是难以相容的。

  正由于未来教会的职位对他缺乏吸引力,华兹华斯也就不很看重这张文凭,所以,每到学校放假,华兹华斯就回到泰森太太那里,去捡回昔日的自我。在那里,他能找到本真,找到一个舒展的“我”,无需努力,华兹华斯自然而然地在平静中恢复了散步作诗的习惯。

  两种生活的鲜明对照,使华兹华斯选择了自我的价值尺度,放弃了世俗的社会标准,自觉地走向叛逆。这种坚定的选择还得力于他的一次经历。放假回到泰森太太家,他去参加乡村晚会,一直玩到黎明。他独自迎着曙光,走在乡间的田埂上,晨曦中大自然的那一瞬间的奇异景象,使他新生顿悟:他感到上天委他以重任,他要做一个依归于自然的人,做一名诗人。他以向往一种纯净、一种澄清,以追求自我内心一方净土为人生宗旨,就有了对抗剑桥污浊风气,反抗世俗功名利禄的坚强力量。假期过后再回到剑桥,华兹华斯便按照内心追求的目标,制订了详细的读书计划,而全然不顾学校的那些必修课程。

  家人得知他退掉了必修课程,都为他焦虑不已。小舅舅见他有诗才,要他抓住学校校长过世、同学们纷纷献挽诗的机会,也献上一首诗,以期获得校方的赏识,而华兹华斯却以无感情无以成诗而不予从命。煞费苦心的小舅舅自然大有“恨铁不成钢”的痛心与失望,最后在一怒之下,与华兹华斯决裂,断绝来往。华兹华斯放弃了世俗眼光中的金光大道,放弃了走向功名利禄的门坎,追求的是他内心所向往的境界。华兹华斯的这种选择是极需要勇气的,也是极具叛逆的行动,然而,它又是极顺乎华兹华斯的天性与本真的。他了解什么对他适合。

  他认为剑桥不适合他,他也不属于剑桥。他向往与渴求的不是外在的物质与实际的利益,而是高洁的心灵、永恒的精神。这就导致了他最后放弃了毕业前的大考,与志气相投的好友罗勃·琼斯结伴潇洒地去欧洲大陆徒步旅行去了。在剑桥华兹华斯可以说是不成功的,但他自己并未感到不快与沮丧。因为他内心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上天已委重任于他。他在剑桥所写的诗行是有力的见证:“我本是上天指定的宠儿任重而道远。”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