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高尔基 | 上页 下页
二七


  高尔基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精神痼疾,说明了“事业”的崩溃不但来源于外部的力量,也根源于内部的趋亡。与此同时,高尔基不忘对出生于剥削阶段家庭的人指明一条出路。这条出路是通过小伊里亚铺展开来的。小伊里亚在发现了家族的罪恶时,毅然背叛了家庭并且选择了革命的道路来拯救自己。和高尔基在《福马·高捷耶夫》当中塑造的福马的形象相比,小伊里亚的形象向前大大地迈出了一步。

  《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不但因为思想的深度,同时也因为艺术上极高的成就,成为一部名著。他的艺术性首先体现在人物塑造方面。高尔基克服了在以前的创作中出现的人物性格单一化、平面化的弊病,塑造出了许多虎虎有生气的形象。其中最成功的要算对老伊里亚的塑造。曾有评论家说:“老伊里亚的形象使人拍案叫绝当我读着这个形象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个子长高了,肩膀也变宽了我认为,伊里亚·阿尔达莫诺夫对人的这种感染力决定着一切,不喜爱这本书是不行的。”

  其次,作品有鲜明的主题,无论是情节、人物、结构都为清晰、深刻地表达这个主题服务。可圈可点的是:高尔基设置了明暗两条对立的线索,除此之外,《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塑造了一个特殊角色吉洪·符亚洛夫。在作品的大多数篇幅中,他都是作为一个默默无闻、无足轻重的角色即目击者。但到最后,却成为一个令人震撼的人物。他淋漓尽致的控诉使主题得以进一步明朗化。

  此外,小说的叙事风格颇具特色。高尔基微带嘲讽的口气贯穿全书始终。全书还出现了许多有象征意义的细节。如前面提到的驼子尼基达,肉体的残疾暗示了心理的不健全。在老伊里亚死时,呆子安东努西卡唱道:“马车掉了一个轮子”,暗示了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崩溃的开始。

  从《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不难看出,高尔基在艺术上有了一定的追求与更大的成就。高尔基把自己的艺术之根扎在坚定的信念、深刻的主题当中。高屋建瓴的气魄、强烈的批判精神、鲜明的时代感,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反映资产阶级的“事业”——将倾的大厦的巨著。

  §十三、新“雅斯纳亚·波良纳”

  雅斯纳亚·波良纳是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乡。托尔斯泰的创作被认为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在他从事创作的年代,没有一位欧洲作家能够同他并肩媲美。人们都很热爱与尊敬这位才华横溢的天之骄子。因此,从四面八方赶来拜访他的人总是络绎不绝,他的家乡——雅斯纳亚·波良纳就成了文学家们聚会的中心。

  几十年后,在高尔基的身边也出现过这样的盛况。

  1921年,高尔基离开德国,途经捷克、奥地利,于1924年回到了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定居在海湾南端的索仑托。从此,索仑托成为文学家源源不断光临的地方。意大利一家报刊在1928年纪念高尔基的寿辰时写道:“对于俄国作家来说,索仑托成了今日新的雅斯纳亚·波良纳”

  其实,在定居索仑托之前,高尔基与许多文学巨匠都有着亲密、长久的交往。早在1900年1月,高尔基就结识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认为高尔基是一个“真正来自人民的人”,是一个给文学带来新天地的人。高尔基发现并反映了流浪汉的生活,正像过去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并描写了犯罪者一样。对于这一点,托尔斯泰非常欣赏。

  高尔基对托尔斯泰则是十分尊敬、十分景仰的。

  高尔基认为:“不了解托尔斯泰,就不能认为自己了解俄国,不能认为自己是个文明人。”他还说:“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这是人类为自己树立的三座丰碑。”高尔基曾经写信给契诃夫,把自己会见托尔斯泰的情况告诉了他。高尔基在信中特别强调了托尔斯泰的质朴与深刻。尽管高尔基不能同意托尔斯泰的全部意见,但还是认为他说得极好、独特有力;同托尔斯泰的见面是愉快的,有教益的。高尔基在另一封信里对契诃夫谈了他在听托尔斯泰向他叙述《谢尔该神父》内容时的感受:“我听着他讲,被他叙述的美、单纯和他的思想惊呆了,我看着这位老人,他简直像一个瀑布,像大自然里的巨人,这个人真是惊人的伟大,他的精神的活力使人吃惊,并使你吃惊地想:存在这样的人简直是不可能的”不过高尔基对托尔斯泰并不是盲目崇拜,在原则问题上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比如说,尽管高尔基很赞赏托尔斯泰对专制暴政和教会的揭露批判,但他不能同意托尔斯泰的宗教说教,不能同意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学说。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