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歌德 | 上页 下页
一五


  §第七章 与席勒的友谊

  1788年6月18日,歌德结束了长达21个月的意大利之行,带着危机克服后的冷静与谨慎,再次出现在弗劳恩普兰的家里。他很快发现,原来所熟悉和厌恶的一切,现在需要重新适应和认识,从意大利获得的新思想不仅造成了他与整个宫廷的距离,而且对于魏玛宫廷而言,情况也是这样。完全以普鲁士将军自居、时刻准备建功立业的公爵,似乎觉得反对战争的枢密顾问还是呆在意大利为好。维兰特宁愿在艺术上维护原来的信念,意大利的美学对他过于遥远。

  赫尔德和他的精神师友关系早已完结,歌德甚至不能对他抱更高的期望。冯·施太因夫人则对他的不辞而别不能原谅,在出走没多久,她就以受了侮辱的贵妇姿态讨还所有寄给他的书信,而歌德旅行期间为她所记的意大利印象记,此时又由她寄回他这里。这一切到意味着什么?在对解决其精神危机有重要意义的意大利之行中,他的所作所为又如何呢?

  1786年10月29日,化名菲利普·默勒的歌德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目的地罗马。魏玛的生活突然在他的面前消失,他感到轻松和自由。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他在市场闲逛、说笑,在博物馆、教堂、宫殿进行艺术观摩,主要时间则埋头写作。他不仅带来《伊菲格尼》《哀格蒙特》的初稿或片断,而且带着《塔索》、《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的写作计划。他厌恶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在与少数几个侨居罗马的德国艺术家的交往中感受到纯洁的乐趣。

  歌德此行不仅希望克服危机,而且希望通过不带偏见的学习解放自己回宫廷生活而拘谨起来的艺术思想。在威尼斯,他注意到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对艺术的影响,他把人民视为自然的一部分,美的一部分。

  在罗马,他发现了人民和古典艺术的相互关系之秘,即堪称楷模的罗马平民社会的存在本质。他把观摩和研究各种艺术的心得写成《对自然的单纯摹仿、手法、风格》一文,发表在1789年由维兰特主编的《德意志信使》上,发展和深化他在《法兰克福学报》上表达的美学信念。这使他进一步完成了由“狂飚突进”时期的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的转变。这些思想都反映在几部作品的修改上,如《伊菲格尼》把“狂飚突进”中普罗米修斯的反抗精神改换为对社会现状的认识,进而企图揭示一种典范的人道主义行动,以加强其道德力量。《塔索》则考察了艺术在社会中的作用。作为要求改变现状的英雄,他的妥协实际包含一种对《伊菲格尼》的理想的批判性扬弃,其对人与社会的理想关系的探求远远超越了对魏玛宫廷的批判。

  1775年就动笔的《哀格蒙特》带着“狂飚突进”精神的余波,描写16世纪荷兰反西班牙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初稿写到哀格蒙特与阿尔巴公爵辩论时写不下去了,在意大利才重新获得了写作的灵感。哀格蒙特本人被写成一个爱人民爱戴和拥护的英雄,其贵族作风导致他对暴君阿尔巴公爵的错误认识人和不相信人民的力量,最终遭到杀害。死前梦见由平民姑娘克莱辛化成的女神预言荷兰的自由将会到来。歌德通过他歌颂了一种人道主义的骑士精神,它既含有古典主义的节制,更充满本于热爱自由和反抗民族压迫的狂飚一般的激情。

  这段时期歌德创作非常丰富,除了对上述3部作品的修改、完成,他还写出了《浮士德》中的部分片断,搜集了《威廉·迈斯特》的材料,写了《纳乌西卡》中的两场。他不仅从事文艺创作,研究古希腊和罗马艺术,而且也曾在西西里岛巴勒莫的植物园中观察植物,欣赏地中海明媚的自然风光,研究其中的海藻,形成了植物学上“原始植物”的观念,认为各种植物都是从“原型”演化而来。当他决定离开罗马,已打定主意过艺术家和科学家的生活,新的思想观念使他明确了将来生活及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过同公爵约定,他将不再担负枢密院的工作,不再负责财务的管理,而成为国家科学和艺术部门的行政领导,担任了魏玛剧院、魏玛美术院和耶拿大学的总督。他试图把手中的权力变成一种教育手段,通过把自己置身于对科学、艺术和文学问题的研究,实现自己在意大利获得的新理想,把魏玛城变成第二个佛罗伦萨。他现在对国家财政已不负责任,耗费巨款建起了各种文化和科学设施。他还把自己的家发展成无形的科学院——“星期五协会”,使它成为志同道合者和真理追求者的活动中心。经常出入的朋友有迈耶尔、耶拿大学教授费希特及后来的谢林、自然科学家亚历山大洪堡和威兼洪堡兄弟等。

  歌德敏锐地感到德国文坛的精神的变化,在卢梭《忏悔录》的影响下,如今各领风骚的是诸如卡尔·菲利普·莫利茨的《旅行家安东》(1788—1790);克林格尔的浮士德小说(1791);海涅的《阿丁哲罗》等作品,尤其是现在的魏玛宫廷武官席勒的《希腊诸神》和《唐·卡洛斯》,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讨论。后起一代浪漫派首次以反对者的姿态出现。仿佛不是偶然,席勒在歌德重返魏玛不久就发表了对《哀格蒙特》的评论,歌德立刻把这位与他背道而驰者打发到耶拿大学,以免威胁自己在国家精神上的领导地位。

  1789年歌德完成了组诗《罗马悲歌》的创作。

  在这组席勒给予最高评价的诗里,他把源于古希腊、罗马单行六步、双行五步的悲歌(Elegie)体的古典风格与个人经历相融汇,既回顾在罗马度过的幸福生活,又反映了他与新的生活伴侣、23岁的制花女工克里斯蒂安娜·乌尔皮乌斯的爱情关系。1790年,歌德一度因公赴威尼斯,所创作的《威尼斯铭语》103首,除了表达他对于时事、世界和威尼斯生活的感受,也贯穿着对于克里斯蒂娜的怀念。这两组诗中歌德的感情不同于以往爱情诗的狂热和夸饰,而是带着一种感人的温存,反映了他的情感世界的一些重要变化。

  那是1788年7月的一个早晨,歌德正在公园散步,一个宛如他诗中的漂亮姑娘朝他走了过来,她是来替她的兄弟、一个没有收入的作家向他求助的。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