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甘地 | 上页 下页


  甘地曾翻译了鲁斯钦和柏拉图,摘录了托洛,羡慕过马志尼和读过卞盆特爱德华,简单说一句,就是他是熟识英美的最特殊的人。

  假如欧洲的人认真细读甘地的作品,他断然不至于不了解甘地的主义,和他对于西欧的伟人的了解。

  单就甘地《信经》的字面上的解释,实在会使他骇异,而假如他浮浅地读过这两段文章,也实在是要使他觉得甘地的心理状态和我们常人相差太远。似乎在亚洲和欧洲的宗教理想中间,就有一面不可逾越的高墙。

  这两段文章,一是说到牛的保护,一是说到了种姓制度。关于甘地对于崇拜偶像的见解,并不用什么特别的考究就可把它说明。甘地说他对偶像并没有敬意,但是他相信偶像崇拜是人性中的一部分。由此,他已经很明显地把他的态度表明了。他把偶像的崇拜当作人类脆弱的头脑中所固有的特性,因为人们都是象征地追求者,因此都应当把人们的信仰物质化,然后才能真正地了解它。当甘地说他不反对崇拜偶像时,他的意思,也不过像人们认许教堂里面的礼节罢了。

  甘地说“牛的保护”是印度教的中心事实。他把它看作“人类演进中的最奇特的现象”。因为他把牛当作仅“次于人类的世界”的表记,对牛的保护就是人和他的哑巴兄弟订立的同盟契约,它表明人与兽是同胞。照甘地的解释,人类由于学习、尊敬动物,已经提出了他的“种”的界限,而实现了人和一切生命的同化。

  为什么在很多动物中,专选出牛来作为表记呢?

  这是因为在印度,牛是最亲近人类的,它是富裕的施舍者。它不单给人类以奶,而耕种又非有它不可。因此甘地在这温和的动物之中,看出了一种怜恤的诗意。

  但是甘地对于牛的崇拜,并没有一种崇拜偶像的意思。有一些人只拘守崇拜牛的形式,而没有一种对这“上帝的哑的物类”表示怜恤的精神。甘地对这一般人的责骂,可说是没有一个人比他更为利害的了。

  凡是明白甘地要人们对于他们的“哑巴兄弟”表示一种怜恤和同胞的精神的人,必定不骇异为什么甘地在他的信经中那么看重牛的保护。由此看起来,他说牛的保护是“婆罗门教给与世界的礼拜”的确是不会错的。《圣经》的箴言说“爱你之邻,有如爱己。”甘地添加一句说:“每一个生物,都是你的邻。”

  甘地对于种姓制度的信仰,更难被一个欧洲人或西方人所理解。好像与一切生物为兄弟的意思,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或者应当说“今天的欧洲人或西方的思想”更为正确,因为在今天人们还相信某种限度的平等,谁能知道将来又是怎样呢?谁能知道经过了有德模克拉西之名而无德模克拉西之实的演进后,人们受了它的思想熏陶,又要变成怎样的呢?甘地的种姓观念和人们平常所谓“种姓”的意思不同,因为他的种姓的分化,并不以社会高下等级为基础,而是以责任为基础。

  甘地说:“遗传的规律是一种永远的规律,如果变更它,那么一定会产生纷乱。种姓制度是一种人性的遗传。印度教不过是把它变成了一种科学。”

  甘地相信四级分别的制度。第一种姓是婆罗门即知识和精神阶级;第二种姓是刹帝利,即军人政要阶级;第三种姓是吠奢,即工商阶级;第四种姓是首陀即劳力阶级。这样的分级并没有彼高此低的意思,不过是以职业划分而已。“这样的分级为的是要限定责任,而不是要赐与特别的权利。”

  他说:“如果自己希望一个优越的身分而派定他人一个卑下的身分,便和印度教的精神相违背。我等有生以来全属于上帝的创造,婆罗门用他的智识,刹帝利用他保卫的威力,吠奢用他商业的才能,而首陀则用他身体的气力。”

  这并不是说一个婆罗门可以完全不用劳力,不过是说他的特殊处是在知识方面,而由于天赋和修炼的缘故,他适合于以知识教授他人。假如一个首陀要求得任何知识,也不能阻止他;不过他所最能服务的是他的体力,因此也不必羡慕别人能够服务的才能。倘若一个婆罗门说他因为有知识而站在较高的地位,那么他已经是堕落了,也不配说有知识了。种姓制度只不过是自制和经济与能力的保障而已。

  这是和优婆尼沙昙相吻合的,因为当原初阶级因时代演进变为高傲的贵族时,印度的圣经表示出了它反对和不认许的态度。

  因此,甘地的种姓制度是以责任为基础,而不是以权利为基础的。并且,还须记住。按照印度教的解释,因为转生的缘故,便可使种姓的利益互相平衡,因为在转生的时候,一个婆罗门一定会变为一个首陀,而首陀则一定会变为婆罗门,这样今世的欠缺在来世会得补报。

  印度的种姓制度,以资格相等而不同级的人为对象,与印度教人对“不可接触”的人,或帕利亚人的态度,都没有关系。后来甘地为帕利亚人所发出了动情的呼吁。他的运动,着眼于被压迫阶级的利益,这是他的事业的最动人的地方。甘地认为帕利亚制度是印度教的污点,使真正的主义出现了一种卑恶的病端。

  他刻不容缓地想要把它除去。

  他说:“我宁愿粉身碎骨而不愿舍弃了我的被压迫阶级的弟兄我不愿再生于世,但是假如我必定要再生,则我来世愿作一个‘不可接触’的帕利亚人,以此分担强加于他们的悲痛、侮辱和危难,使我能竭力奋斗,使他们脱离不幸的苦海。”

  因此,他进而收纳了一个“不可接触”的女子作为他的义女,他用一种亲爱的口吻向人叙述了这个7岁的小女孩在家中管理家务的状况。

  甘地在他的印度教信条下树立了他的雄心和壮志。

  甘地还是一位温和可爱的托尔斯泰主义者。但是,他比托尔斯泰主义更为基督教化,因为托尔斯泰作为基督教徒,与其说是禀其天性,还不如说是由于他的意志的力量使然。

  在责备西欧的文化上,他们俩是完全相同的,不过那时托尔斯泰的影响较大罢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