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二战风云人物 > 临危受命-丘吉尔 | 上页 下页 |
九九 |
|
英国首相向指挥欧洲英美军队的艾森豪威尔将军施加压力,迫使美国人同意巴尔干战略。艾森豪威尔在回忆录中写道,丘吉尔首相的出发点是:“对于建立战后的世界和平来说,西方盟国在巴尔干有强大兵力,比俄国军队占领这个地区更加有利。”丘吉尔的意图是让在意大利的英美军队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卢布尔雅那通道进入中欧。奥利弗·利特尔顿在回忆录中写道:“他坚决主张,由西方盟国而不是由俄国人解放并占领某些国家的首都,如布达佩斯、布拉格、维也纳、华沙等,这样会有很大好处,因为这些首都是建立欧洲秩序的基础。” 反对丘吉尔巴尔干战略的不仅仅是苏联,美国人也清楚,巴尔干战略有两方面的意图:既反苏“也反美,罗斯福总统看得很清楚,丘吉尔的计划一旦实现,必然在东南欧建立英国的统治,而美国人没有必要为自己的英国朋友人中取粟,丘吉尔非常勉强地同意了盟国从西欧攻打德国,然而,正如美国将军魏德迈写的,他“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计划,把‘霸王’行动一直拖到已经丧失了决战价值的时候才开始。” 然而,1944年底在西线出现了对同盟国非常不利的情况。希特勒利用同盟国在德国边界地区发动攻势的机会,在阿登地区进行反扑,德国人的意图是切断在比利时和荷兰的英、美部队同主力的联系,并消灭这些部队,破坏英、美军队下一年的进攻计划。这样,德国便可能抽调大量部队到东线对付苏军。德国突破前线并向前推进了90公里。德国人的攻势虽然制止了,可是他们摧毁第二战场的威胁依然严重存在。 这种情况迫使丘吉尔在1945年1月6日向斯大林告急求援,请求“俄国一月份在维斯拉前线或其他某一地区发动强大攻势”。斯大林当即决定“加速准备在整个中部战线向德寇发起的大规模进攻”。1月12日,苏军比原定计划提前8天重创希特勒军队,使德寇不得不立即中止西线的攻势井将部队调往东线。苏联在发动攻势后的头三周就在主攻方向上推进500公里,进入奥得河地区,距离柏林70公里,既为盟军解了围,又重创了敌人,为夺取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已经获得解放的欧洲各国人民不想恢复旧秩序,希望按民主原则建立新生活。在抵抗运动的队伍内部,集中了富有斗争精神的分子。英国政府为了保存欧洲资本主义制度,不借采用一切手段,甚至动用军队解除抵抗运动成员的武装。例如,丘吉尔宣称,比利时的抵抗运动战士准备举行反对回国的流亡政府的武装叛乱。并以此为借口解除了比利时抵抗运动战士的武装。据英国报纸的调查,“根本没有发现丘吉尔作为干涉比利时内政口实的准备叛乱的任何迹象。”丘吉尔武装镇压希腊的爱国抵抗力量,是他帮助反动势力恢复旧秩序的又一露骨的例证。据G·佩林的文章介绍,希腊的抗战主力是在山里打游击的共产党员。丘吉尔对付这支力量的办法是使他们无法进入雅典夺取政权。 他强迫希腊人民接受反动的国王及其政府,并公开挑起反对人民的战争。到1944年12月底,派往希腊的英军已达6万人。丘吉尔命令指挥这支部队的斯科比将军:“如果你们占领的城市发生暴动,就要毫不犹豫地行动起来。”英军向和平游行队伍开枪,从此开始了英帝国主义武装镇压希腊人民的长期的血腥战争。 丘吉尔对波兰的未来还表示了“特别的关心”。他积极支持波兰的流亡政府,这个政府一贯反苏反共,仇视人民。他们认为,苏联是“比希特勒德国更重要的敌人”。丘吉尔所以支持波兰流亡政府的领土要求,并不是希望波兰强大,他写道,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各个年份,“波兰始终是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先锋”;他希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建立这样一个波兰,成为反苏反共的桥头堡。 丘吉尔在战争回忆录中写了他在1945年3月的政策和策略:“第一,苏联已经成为自由世界的致命威胁;第二,必须立即建立一条新的阵线来阻止苏联向前推进;第三,欧洲的这条新阵线应该尽可能地深入东方;第四,柏林是英美军队首要的和真正的目标;第五,解放捷克斯洛伐克和美军进入布拉格有重要意义;第六,维也纳和整个奥地利必须受西方大国的管制……;第七,必须遏制铁托元帅的侵略性的要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民主国家的军队离开以前……东西方国家之间必须就欧洲的一切主要问题达成一项解决办法。”这位英国首相不顾雅尔塔协议,企图让艾森豪威尔将军指挥盟国军队向柏林紧急进军,要先于红军抢先占领德国首都。丘吉尔1945年4月5日在致罗斯福的信中写道:“我们同俄国军队会合的地点至关重要,要尽可能向东深入,如果情况允许,我们应进入柏林。”根据当时的军事态势,艾森豪威尔不可能实现这个意图。 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杜鲁门出任美国总统。丘吉尔认为,现在又可惜机破坏战争最后阶段的反希特勒同盟。丘吉尔日后坦白他说:“还在战争结束之前,当成千上万的德国人放下武器投降,我们的大街小巷到处是欢天喜地的人群的时候,我就发电报给西欧英军总司令蒙哥马利,吩咐他集中收藏好德国武器,一旦苏军的攻势继续下去,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将武器重新分给同我们合作的德国士兵。”过了1/4世纪以后,西德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派评论家哈夫纳关于这个问题写道:“希特勒希望东西方冲突并不是毫无根据的。1945年的春天和初夏,胜利者之间的战争确实可能一触即发。据可靠人士说,至少反希特勒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丘吉尔已经准备战争,甚至想挑起战争。”从上面引述的丘吉尔本人的话也可以看出,他公开承认要在战争的末期同没有被彻底击溃的纳粹分子携起手来,掉转枪口反对自己的盟友苏联! 很显然,如果丘吉尔的阴谋得逞,将会向全世界展示一幅令人震惊的景象,就是紧跟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没有任何间隙立即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只是作战双方的地位和盟友都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敌人成了盟友,过去的盟友成了敌人。希特勒这个盗世好雄几乎使欧洲陷于纳粹分子的野蛮铁蹄之下,如果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伟大的反希特勒恶魔的斗争成果将化为乌有。正如历史学家杰列比所说的:“战争结束时德国就会像没有打过仗一样,安然无恙,它可以很快恢复进攻能力。”丘吉尔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当时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好形势。他的战争回忆录最后一卷的标题是《胜利与悲剧》,这是因为他看待历史问题总是从个人的立场观点出发,所以他认为反希特勒战争的结束既是胜利也是悲剧。 英国在同法西斯德国的殊死斗争中生存下来了,战争开始时英国似乎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失败,按照法国将军的形容,德国人会像掐小鸡脖子那样一下子把它掐死。现在英国以反法西斯大国的地位屹立在世界上,这是丘吉尔感到欣慰的。但是,在战争行将结束时,特别是战后欧洲的以及后来亚洲各国的强大社会主义革命浪潮把丘吉尔的喜悦心情冲淡了。社会主义革命摧毁了许多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在丘吉尔看来,对德国的胜利又变成了悲剧。这个自称力反共的骑士和帝国主义殖民制度的卫士,是不能容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成果的,更不能容忍被压迫的人们砸碎旧制度的锁链,因此他发誓要在有生之年还要妄费心机、徒劳无益地倒转乾坤。 正是:历史潮流不可挡,蚍蜉撼树谈何易!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