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二战风云人物 > 临危受命-丘吉尔 | 上页 下页 |
九八 |
|
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区南面的苏军,也取得辉煌战果。7月13日,他们在科韦耳与斯但尼斯拉夫之间的战线上发动一连串的进攻。10大后,德军全线崩溃,苏军又向西挺进120英里,抵达桑河畔的雅罗斯瓦大。在接连攻克斯但尼斯拉夫、伦贝格和普热米什尔之后,于7月30日在散多梅尔以南横渡维斯杜拉河,直逼华沙。 苏联红军在这次大战役中所取得的胜利还远远不止于此。他们的胜利一直扩展到南面的罗马尼亚。直到8月以后,从切尔诺夫策到黑海之间的德军防线还一直封锁着通往罗马尼亚及其普洛耶什蒂油田和巴尔干半岛各国的通路;但是,由于德军调兵增援其远在北面行将陷落的阵地,这条防线就削弱了,接着在8月22日苏军发动的猛烈攻击之下,防线就告迅速崩溃。德军损失16个师。8月23日,年轻的米凯尔国工率领心腹在布加勒斯特发动政变,使整个军事形势发生根本的变化。罗军全体官兵一致追随国王举事。在苏军到达之前的三天之内,德军有的被解除武装,有的越过北面撤退。到9月1日,德军已全部撤离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政府随即宣告投降。 之后,苏军挥师西进,长驱直入多瑙河流域,越过特兰西瓦尼亚阿尔卑斯山,到达匈牙利边境;同时,多瑙河南岸的苏军左翼也陈兵南斯拉夫边境,为大军向西推进并为解放维也纳作好准备。 英国首相从红军的胜利进军中清楚地意识到,经过这场残酷的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不仅不会像他的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僚在战争初期所预料的那样被击败或被削弱,反而是愈战愈强了。事态的这一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对后期的战争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丘吉尔认为,强大的苏联必定要彻底消灭法西斯主义,随后很可能在欧洲和世界各地出现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这是“深恶痛绝共产主义”的丘吉尔所最不愿意看到的。正如英国《劳工月刊》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的:“西方统治者想到1943年法西斯主义可能解体而共产主义将取得胜利时都不免惊惶失措,在这方面丘吉尔比其他任何人更加不安。” 丘吉尔在1942年10月,也就是在斯大林格勒尚未击溃德军之前,曾起草一份备忘录分送给英国战时内阁的阁员。他写道:“我的全部思想主要集中于欧洲这个现代国家和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如果俄国的野蛮行径一旦蹂躏了欧洲古老国家的文化和独立,将是非常可怕的灾难。”这些话是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写下的。丘吉尔在当时以及战争的后期,一再致函苏联政府,表示他对苏军胜利的喜悦和对苏联战绩的赞赏。显然,这些都是礼节性的表示,并不是他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的披露。 1943年底,反希特勒同盟国内部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英国的重大变化。苏联在抗击希特勒德国及其附庸国的斗争中成功地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因此它在决定战后世界命运中的作用也随之加强。美国发展了本国的武装力量和军火工业,从而使它在同盟国当中的影响增大了,而英国的影响则相对下降,英帝国的大政治家南非联邦总理史未资在1943年底对英国领导人说:“战后将出现两个巨人,一个是欧洲的俄国,另一个是北美。”丘吉尔怀着痛苦和激愤的心情意识到这一点,据英国历史学家D·吉克斯说,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期间一再说,他在那个时候才第一次意识到“英国是一个多么小的国家”。他描绘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然而,在这三者当中唯有小毛驴能够认准归途。” 丘吉尔在一生中始终主张英美保持亲密关系。他第一次提出这一主张是在20世纪初。丘吉尔的传记作者认为,他对美国抱有好感,是因为按血统来说他是半个美国人;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则是,丘吉尔认为在20世纪英美两国有共同的对手:欧洲的对手是德国,远东的对手是日本,而在全世界范围的对手则是社会主义和各国的革命运动。艾登在1943年3月15日同罗斯福谈话说:“我们最困难的问题是俄国,”“英国要单独对付俄国可能力量太弱。”艾登的看法毫无疑问能够代表丘吉尔。因此,英美之间不能互相敌视,他们只能携手反对共同的敌人。 丘吉尔反复考虑了战后的世界结构,他的设想是:一、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建立一些联邦国家;二、建立英美的亲密同盟以保证实现他的战后英美称霸世界的意图。为此,丘吉尔在致战时内阁一项秘密备忘录中曾这样写道: “我相信,欧洲各国大家庭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在欧洲会议的领导下组成统一阵线。我主张建立欧洲合众国。我希望欧洲会议可以有10余名会员,包括从前的各个大国,包括瑞典人,挪威人,丹麦人,荷兰人,比利时人,法兰西人,西班牙人,波兰人,捷克人和上耳其人。”由于这里说的是以前的大国,这就意味着丘吉尔已把德国和意大利包罗在这个反苏集团之内。他没有把法国列入大国的行列,把它同荷兰和土耳其排在一起。显然这个“欧洲联邦”要在英国的领导之下,其目的主要是对付苏联和世界各地的革命运动,同时也为了更容易地同强大的“日益肆无忌惮的美国伙伴”打交道。丘吉尔同美国人会谈时,当然不可能谈到这层意思。 在世界领导人中,很少有人像罗斯福总统那样深刻了解丘吉尔。罗斯福不为表面上的必恭必敬所迷惑。丘吉尔经常称自己为罗斯福的“第一中尉”,对罗斯福始终称“总统先生”,罗斯福则报以亲切的称呼“温斯顿”。但是,英国首相“固执己见”使罗斯福感到厌倦。据目睹者描述,在战争接近结束时,总统向丘吉尔说明白自己的意见之后,通常还耍加上简短的评论。在魁北克的第二次会议上就是如此。据国务卿斯退丁纽斯回忆,在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开始发言后,罗斯福给美国代表团写了一张字条:“又得啰嗦半个小时!”在战争结束时,罗斯福在谈到他和丘吉尔的关系时情不自禁地大声说: “说真的,我已经累了!如果你们也像我那样,整整用了五个小时才用小推车把温斯顿推上陡坡,你们也会感到累的!”尽管如此,罗斯福已经习惯了同丘吉尔打交道,并且很器重他。在白宫的总统办公桌上放着嘴里叼着大雪茄烟的丘吉尔的木雕像,直到罗斯福逝世这个雕像才被收走。雕像上系一张总统亲笔写的字条:“不要收走!否则罚款250美元!”按照丘吉尔的意图,同美国联盟肯定能帮助英国继续维持对广大殖民帝国的统治。他同罗斯福共同制定的大西洋宪章,宣扬各国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管理本国事务的形式。可是,丘吉尔在这里正式声明:他“作为国王的首席大臣不是为了消灭帝国去当主席”。他的这项声明流传甚广。1944年12月,他致函艾登说:“请记住我在1942年11月发表演说反对消灭英帝国的声明。如果美国人想要夺走他们征服的日本岛屿,就让他们夺走好啦,我们赞成……但是,‘不准干预英帝国’,这是我们的金科玉律。” 丘吉尔顽固地反对在西欧打击德国的战略设想,始终坚持通过巴尔干从南面打击敌人的战略计划。丘吉尔使英美军队进入巴尔干的目的是,他们以后可以用强大的兵力向北猛冲占领东南欧和中欧地区,并阻挡红军西进。英美军队进入巴尔干可以保证这些地区的国家恢复旧秩序,同时也加强了英国的影响。丘吉尔在给外交大臣的备忘录中写道:“间题在于我们是否准备容忍巴尔干共产化,或者还有意大利共产化?……我们的结论是必须阻止共产党的渗透和入侵。”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